发布日期:2024-11-01 来源:中山日报 浏览次数:241
“好方便,不到半小时,我也买上了中山社保。”当工作人员告知居住在中山的澳门居民薛振基已帮他办理了中山社保业务时,接过身份证的他笑得很是开心。
澳门居民在中山专窗咨询两地社保业务。记者 江慎诺 摄
10月30日,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保障基金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中山市、镇、社区三级各建设1个“粤澳社保一窗通”(中山专窗)(以下简称“中山专窗”)正式启动,提供广东省70项社会保险服务、澳门22项社会保障服务。这是继珠海横琴自贸区和广州南沙自贸区开设“粤澳社保一窗通”后,全国首个地级市与澳门两地联合开设的社保公共服务专窗,并首次建立以市、镇、社区三级为体系的“粤澳社保一窗通”专窗。这也标志着中山首次实现澳门社会保障服务“跨境办”。
居民在中山的“家门口”可办澳门业务
从平常参与社区文娱活动的微信群中知道中山专窗于当天启动时,居住在振华社区的澳门居民何頴珊,一早便来到了振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计划就中山专窗可办理事项进行详细咨询。经过一番了解,何頴珊发现在中山专窗就可以办理内地社保业务,立刻拨打了丈夫薛振基的电话,叫他赶紧带上身份证等资料过来办理。
何頴珊在中山专窗咨询两地社保业务。记者 江慎诺 摄
薛振基今年59岁,按照中山社保业务相关规定,一旦超过60岁就无法再购买居民养老保险。“我这是搭上了‘尾班车’,从现在开始缴费,以后能享受中山的养老保障,我觉得太好了。”薛振基透露,此前他一直都想购买中山社保。这个专窗对他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
“在中山居住幸福感很高,服务是越来越好了,再也不用两地跑来跑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直接办理两地社保业务,我感觉很暖心。”何頴珊夫妻俩在中山三乡已经生活超20年。她坦言,中山社保政策、医保政策、各类保险知识等,她都是从振华社区的港澳服务专窗了解到的。早上她又在中山专窗获得了一个“好消息”:她可以在中山申领澳门的央积金。
记者了解到,振华社区位于三乡镇中心区域,属于新型社区,是三乡镇居住港澳人士最集中的地方。目前有超3500名澳门居民在振华社区稳定就业、创业、生活,占社区总人口14%。三乡镇振华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郑小虔透露,振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港澳服务专窗年接待澳门居民办理业务量超过1000人次。
郑小虔表示,为了帮助澳门居民进一步了解中山专窗可办理服务事项,振华社区还将特别丰富“明白卡”内容,让澳门居民直观了解具体相关信息。同时,振华社区建立了3个港澳居民微信群,澳门居民在群里就可以与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咨询。振华社区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也会发布相关信息,让澳门居民可以直接查询到社保业务能办哪些、如何办等。
设立标准“三统一”优化居民办事体验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乡分局副局长陈洁表示,以往澳门居民办理内地社保业务要去到市行政服务大厅,镇街和社区都办理不了。中山专窗启动后,在市、镇、社区三级的任何一个窗口,澳门居民都可以直接办理两地的社保业务,中山专窗工作人员全流程服务。其中,澳门居民的内地社保业务可以直接通过专窗线下受理办结,澳门社保业务则通过澳门居民登录自己账户,中山专窗工作人员进行引导,通过线上申请完成办理。目前,中山专窗涵盖了养老、失业、津贴等粤澳两地社保服务。
陈洁介绍,中山专窗立足于标准“三统一”,确保服务质量,一是建设标准统一,专窗有明显标识,便于居民识别办理。二是业务标准统一,中山编制了“粤澳社保一窗通”(中山专窗)服务手册,统一业务受理、经办流程和审核标准。三是服务标准统一,中山专窗经办人员定期接受中山社保、澳门社会保障基金的培训与指导,及时掌握两地最新政策和服务要求。中山专窗实现了澳门居民办理粤澳两地社保业务“无差别”、沟通交流“无障碍”、跨境办理“无等待”。
“以前每年都要跑好几趟澳门办理社保业务,现在在家附近就能办,当然觉得方便多了。”当天带着母亲前来了解央积金申领事项的郑荣表示,他明显感觉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逐渐深入,他们这些在内地生活的港澳居民,生活、工作越来越便利。如今,他们不仅买上了中山社保,还实现了在中山就可以办理澳门的在生证明、任意性制度供款的启动和终止等事项。
据悉,截至今年9月,港澳居民在中山稳定参保人数达1.2万人次,领取养老待遇超2300人。全市已建成“湾区社保通”服务专窗26个,累计为港澳人员办理广东社保业务近2300件。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还推进跨部门数据集成,通过卫健、司法和民政等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比对,实现在中山领取养老待遇的港澳人员异地“无感认证”,在零跑腿、零打扰的情况下,解决港澳居民跨境办事“来回跑”问题,累计为超2100名港澳居民通过数据比对、视频认证、协查认证等方式提供认证服务。
同时,为拓宽服务渠道,不断优化跨境便民服务,中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还与中国工商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澳门工会联合总会、香港工会联合会签订社保服务合作协议,将资格认证、待遇申请等多个社保高频事项向港澳社会机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