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29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07
2024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
蓝领劳动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工业化、城镇化及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5年3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1发布《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蓝领群体的问卷调研、招聘数据分析及实地走访,全面揭示了这一群体在职业发展、收入水平及就业趋势方面的最新动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25亿人,随着产业升级与智能化浪潮的推进,蓝领就业正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加速转型,技能型岗位需求显著增长,蓝领与白领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
1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发起组建的学术研究机构,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运营,中国就业促进会提供指导支持。
一、蓝领岗位的升级与薪资增长
随着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经济的深入推进,技术正成为推动蓝领岗位升级与薪资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报告显示,蓝领群体的职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体力劳动向“技能+技术复合型”演进,高技能蓝领逐渐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报告统计,2024年蓝领平均月收入达6150元,较2023年的6043元增长1.77%,而部分技术驱动岗位的收入增幅尤为显著,反映出技能红利在蓝领就业市场中的重要性。
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普及催生了大量新型岗位,如工业机器人运维师和新能源运维技师。这些岗位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传统技能,还需熟练操作智能设备、数字平台甚至基础编程。报告预测,到2030年,高技能蓝领缺口可能攀升至5000万,凸显技术型人才的稀缺性与价值。
服务业同样受益于技术赋能。平台经济的数字化调度与算法优化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推动货车司机和外卖员等群体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月嫂受供需失衡影响,收入同比增长4.24%,月均9302元;货车司机受益于电商物流扩张及车辆成本下降,收入增长12.3%,月均8751元;外卖员得益于消费需求增长与运力效率提升,收入增长10.02%,月均7496元;网约车司机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收入下滑1.6%至6325元;建筑工人受地产行业低迷影响收入缩水1.7%至5876元。此外,平台经济岗位的时薪约为传统行业的1.26倍,外卖员时薪(33.6元/小时)比建筑工(24.0元/小时)高出40%,显示出技术工具对劳动价值的放大效应。见图1、2
————————
2资料来源:中国新就业形态中心,智联招聘,58同城,BOSS直聘,赶集网,中物联,社科院,各平台企业等。
过去十年,蓝领月均收入从2013年的较低水平增至2024年的6150元,累计涨幅114.4%,年均增速7.2%,约为白领增速(2.8%)的2.6倍,蓝领与白领收入差从2013年2.17倍收窄至1.37倍。这一“激浪式跃进”得益于“技术补”与“数字化”的双重加持:自动化减少了重复劳动,提升了生产效率;数字平台则通过即时调度与绩效管理,为蓝领创造了更多增收机会。报告还指出,未来三年,随着工业互联网渗透加深,蓝领收入仍有上行空间,部分城市的高技能岗位月薪有望逼近7000-8000元,与白领差距进一步缩小。见图3
————————
3资料来源:中国新就业形态中心,智联招聘,58同城,BOSS直聘,赶集网等。
外卖员和制造业工人对薪酬的满意度均超过60%,印证数字技术增效与技能溢价显性化,表明技术驱动的岗位不仅带来收入增长,还提升了职业获得感。相比之下,建筑工、环卫等传统体力岗位满意度仅为40-50%,收入与劳动强度匹配度较低。蓝领就业正从“体力抗衡”转向“技能-技术-赋能”的三维定价模式,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快速迭代的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未来,技能培训与技术融合将成为蓝领薪资持续增长的关键引擎。见图4
此外,调研显示,新业态群体流动率维持25%-30%高位,印证数字经济时代算法优化推动劳动生产率提升,实现“高流动—高价值”转化,技能认证体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传统行业中,建筑业与制造业流动率回落至20%。除大龄农民工外,重复性劳动密集、技能迭代滞后的群体同样面临较高替代风险。绿色转型政策正加速其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稳存量—提质量"升级;月嫂、保安、环卫等刚需服务岗位凭借市场需求韧性,流动率稳定维持在12%-18%低位,凸显职业刚需属性对技术替代风险的天然缓冲效应。见图5
二、就业机会的地域转移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蓝领就业机会的地域分布在2024年也呈现出变动。报告显示,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本地化用工趋势增强,而服务类岗位的就业机会则在不同层级城市间分化加剧,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正成为吸纳蓝领就业的新兴力量。这一地域转移不仅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为蓝领群体提供了更多元的择业空间。
报告指出,县域经济的崛起以及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持续下沉成为蓝领就业地域变动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县域岗位薪资区间上移,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上涨2.42%和7.59%,平均薪资范围为5202.41-7607.75元。制造业和建筑业跨省流动比例显著下降,2024年较2023年分别减少13.5%和12.7%。得益于自动化技术和产业升级,这些行业逐步在本地吸收劳动力,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厂智能化改造与技能培训的结合降低了对外来务工的依赖。小微企业(100人以下)在县域及三四线城市的岗位数量占比从2023年的10%激增至29%,成为就业需求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的地域流动呈现两极化趋势。快递员与外卖员的省外就业比例较去年有所下降,以外卖员为例,24年省外就业比例下降5.19%,部分县域涌现“外卖新中产”,他们在本地通过配送服务获得可观收入;而月嫂的跨省流动比例逆势增长5.34%,二线城市对专业育婴需求的增加吸引了更多外来从业者。见图6
————————
4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人社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艾媒咨询、零点咨询等多源信息整理。
综合来看,蓝领就业的地域转移折射出区域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的双重调整。制造业和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本地化趋势增强,县域和小微企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而服务业的流动方向则因岗位类型和城市层级而异。报告预测,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政策的推进,县域蓝领岗位的薪资和吸引力将持续提升,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助力区域就业格局的均衡发展。
三、年轻人加速涌入蓝领市场
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蓝领行业正迎来一股年轻化浪潮。报告指出,68%的“90后”正在加速涌入蓝领赛道,其中32.7%白领为“兴趣”跨界尝试,46.3%从业者因灵活自由而扎根,凸显了新生代对职业体验与个性价值的重视。见图7
————————
5资料来源:智联招聘、58同城、BOSS直聘、赶集网、前程无忧等。
报告显示,年轻一代对职业选择的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不再将“高薪”视为唯一目标,而是追求薪资、尊严、成长与生活质量的综合平衡。调研发现,Z世代6蓝领最关注最关注尊重感与即时回报:干活受尊重(85%)、弹性工作制(80%)、秒薪到账(78%)、工作生活界限(70%)。相较于传统的高薪与稳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灵活度高、技能成长空间大的岗位。调研中,年轻蓝领对外卖员和制造业工人的薪酬满意度超过60%,表明技术驱动的岗位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期待。见图8
————————
6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
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与技术赋能进一步助推了年轻人的涌入。报告显示,超46.3%的年轻蓝领青睐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数字化岗位,认为新就业形态的自主性是其吸引力所在,“不必被固定的条框所束缚”,这些职业相对自由(46.3%看重)、门槛较低(40.1%看重)、人际关系简单(38.9%看重)。与此同时,“多平台兼职”和“手脑兼用”的新型蓝领岗位层出不穷,例如网络主播、智能配送员等,吸引年轻人通过短期项目或跨界尝试快速积累经验。相比传统工厂的固定班次,他们更愿意在平台经济中探索“体验经济”,强调工作环境与个人兴趣的匹配。
年轻人的大量加入也推动了蓝领市场的形态重塑。报告指出,Z世代的多元价值诉求促使企业调整管理模式,例如提供弹性排班、技能培训和即时激励,以增强对新生代蓝领的吸引力。
总体而言,年轻人加速涌入蓝领市场,不仅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职业文化。报告预测,随着“95后”“00后”占比持续提升,蓝领行业将进一步向灵活化、个性化和技能化方向演进。他们的加入正在重塑传统就业生态,以“兴趣-技能-收益”为核心的新型蓝领模式逐渐成型,为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注入强劲潜力。
四、平台经济引领蓝领就业新浪潮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平台经济正以其灵活性、技术驱动和高效率,重塑蓝领就业的传统模式,成为引领灵活就业新趋势的关键力量。报告显示,新就业形态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技术,不仅为蓝领群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工作机会,还在提升收入、优化体验和强化保障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报告将其定义为就业市场的“稳定器”和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凸显其在稳就业与促发展中的双重价值。
从未来视角看,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平台化、去组织化方式实现的灵活就业模式,其核心特征为技术驱动、劳动关系灵活化及工作自主性增强。范围从狭义(平台关联型)向广义(技术渗透型)扩展,涵盖数字化赋能的传统职业及新兴交叉领域。见表1
平台经济的灵活性为蓝领劳动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报告指出,狭义平台关联型从业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直播主播等)规模约8400万人。以该数据为基础推算,广义技术渗透型从业者(如数字化工程师、无人机巡检员等)合计达1.24亿,年均增长率预计3%-5%,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1.56亿。美团、滴滴、货拉拉等典型平台通过大数据调度和算法优化,使劳动者能够根据需求高峰自由接单。例如美团2024年全年月均有单骑手数量为336万,滴滴日均活跃司机近300万,这种“去组织化”的用工模式赋予从业者更大掌控权,深受年轻蓝领青睐。
收入增长是平台经济吸引蓝领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工具提升了订单撮合效率,动态定价与激励机制则进一步放大劳动价值。然而,报告也揭示了行业内部的收入分化,例如93%的直播主播月收入不足3000元。
平台经济通过规范化管理和多层保障提升蓝领职业体验。美团联合多方建设“骑手友好社区”创新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滴滴推出“司机学堂”和社区接力计划,货拉拉设立专项保障基金并推广新能源货车。这些举措从生活保障(驿站服务、意外险)、发展支持(培训与晋升)到未来保障(子女教育、养老试点)全面发力,帮助蓝领从“生计型劳动”转向“价值创造者”。报告显示,提供餐食或餐补的岗位占比分别上升6.15%和4.09%,而“不提供住宿”岗位占比增10.93%,反映出福利模式的灵活化趋势。数据显示,美团通过与餐饮、休娱品牌商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已推动建设20万“骑手友好商家”,携手为外卖骑手提供优惠餐食、便捷取餐等暖心服务。
五、蓝领行业2030展望
到2030年,随着产业智能化加速,自动化替代减少低技能岗位需求、技能升级推动劳动力向“紫领”等高技能岗位转移,蓝领岗位内涵将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体力工种逐渐被自动化替代,而懂数字技术、能操作智能设备的“新蓝领”成为主力军。快递、外卖等新兴职业将建立规范的职业发展体系,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向白领看齐。职业教育改革将重塑劳动力结构,大批劳动者通过技能培训转型为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技术骨干。这种从“卖力气”到“拼技术”的转变,不仅提升个体价值,更成为支撑中国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
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预计2030年蓝领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6%。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物流/家政/新能源)为三大核心领域,占比超70%。
技术驱动的职业重构。低端岗位自动化替代率超50%(如流水线普工),高技能缺口达5000万(如工业机器人运维师)。灵活就业(如外卖/网约车)占比超45%,社会认同转变。
政策与培训体系升级。职业培训补贴、劳动权益保障等政策支持逐渐强化(如美团、京东等社保方案试点)。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定制化培训,覆盖5000万蓝领劳动者。
新蓝领群体崛起。兼具技能与脑力劳动的技术型、复合型职业者(如碳排放管理员、末端智能配送员)。高技能蓝领平均薪资突破1.2万元,部分岗位超越白领中层。
未来蓝领职业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灵活化。未来十大蓝领职业的爆发力源自:新能源领域驱动能源转型,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依托AI技术迭代提升效率;医养护理与绿色建筑技术满足老龄化与低碳需求;碳排放管理员成为产业合规转型枢纽。技术融合带来的新工作模式,蓝领职业内核从体力劳动向“人机协同决策”升级,实现从“劳力输输出”到“技术赋能”的跃迁。
(作者:张成刚 摘编自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