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0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578
动态综述
(2025年2月18日--2025年3月14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全球劳动力市场复苏势头正在减弱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近期,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最新的旗舰报告《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5年趋势》。
报告发现,全球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导致劳动力市场更加难以完全复苏。2024年,全球经济和就业增长趋势平缓,失业率保持在5%,预计2025年仍将保持这一水平。青年失业率几乎没有改善,仍高达12.6%。非正规工作和工作中的贫困情况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低收入国家在创造体面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最大,全世界有2.4亿工人生活在极端工作贫困中。
1.复苏面临的挑战
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气候变化引发的成本上升和未解决的债务问题,给劳动力市场持续带来压力。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低于2023年的3.3%和2022年的3.6%。预计2025年也将保持同等增长水平,但中期来看,增长将逐步放缓。尽管通货膨胀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减少了工资的价值。实际工资水平只在一些发达经济体有所增长,大多数国家仍处于从疫情和通货膨胀影响中复苏的阶段。
2.劳动力参与率正在下降,主要体现在青年群体
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而高收入国家则有所增长,这一变化主要集中于年长劳动者及女性群体。性别差异仍然显著,女性劳动力占比较低,阻碍了生活水平的提升。年轻男性的劳动参与率也大幅下降,许多年轻人处于未接受教育、未就业或未接受培训(尼特族)的状态。这一趋势在低收入国家尤为突出,年轻男性的尼特族率相较于疫情前历史平均水平增长了近4%。2024年,低收入国家的年轻男性尼特族人数达到1580万人(20.4%),年轻女性达到2820万人(37.0%),分别比2023年增加了50万人和70万人。2024年,全球有8580万年轻男性(13.1%)和1.733亿年轻女性(28.2%)为尼特族,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100万人和180万人。
3.全球就业缺口达到4.02亿
2024年,全球就业缺口——即有求职意愿但未能就业的预计人数——达到4.02亿人,其中包括1.86亿失业人员,1.37亿暂时无法就业的劳动者,以及7900万因受挫而放弃求职的劳动者。自疫情以来,就业缺口一直在逐渐缩小,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趋于稳定。
4.绿色和数字领域的新机遇
绿色能源和数字技术领域具有就业增长潜力。在太阳能和氢能投资的推动下,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工作岗位已增加至1620万个。然而,这些岗位的分布并不均衡,有近一半集中在东亚。数字技术也提供了就业机会,但许多国家缺乏有关基础设施和技能,无法从这些进展中充分受益。
5.创新解决方案
体面劳动和生产性就业对于实现社会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报告提出了一些应对当前挑战的建议:一是提高生产力,投资技能培训、教育和基础设施,从而支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二是扩大社会保护,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安全的工作条件,减少不平等;三是有效利用私人资金,低收入国家可以利用汇款和海外侨民资金支持当地发展。
《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全球就业形态加速演变
经济日报: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技术、经济、人口结构和绿色转型等领域发生趋势性变化,劳动力亟需升级技能才能做好准备。
1.全球就业总量增加伴随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地缘经济形势紧张和经济压力作为关键因素,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报告预计,到2030年,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新创造1.7亿个工作岗位,而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数量将达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报告指出,到2030年,农场工人、送货司机和建筑工人等一线职位的绝对需求增长最快,专业护理人员等护理职位和中学教师等教育类职位预计也会迎来大幅增长,而人口结构趋势将推动基础性行业的职位需求增加。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能源系统,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环境工程的发展,将提升这些领域的专业职位需求。相比之下,出纳员和行政助理等职位属于减少最快的职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重塑就业市场,平面设计师这类职位或将快速减少。
2.人工智能重塑商业模式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商业模式,全球一半的雇主正在瞄准人工智能催生的新机会,计划调整业务方向。在应对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有77%的雇主计划升级员工技能。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实现了一些任务的自动化,41%的雇主计划缩减员工规模。近半数雇主可能会将员工从易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岗位转移到其他业务部门,以缓解技能短缺的问题,降低技术转型的人力成本。
3.劳动力技能差距是企业转型主要障碍
报告研究了1000多个公司的数据,发现劳动力的技能差距仍是当前企业转型的首要障碍,有40%的工作技能将会发生改变,63%的雇主已经将技能差距列为其面临的关键障碍。报告指出,如果全球劳动力是100人,那么有59人将需要在2030年前进行技能再培训或技能升级,但其中有11人不太可能接受培训,这意味着全球将有1.2亿多名员工面临中期裁员风险。
4.技术之外的变革力量
除技术之外,经济、人口结构和地缘经济形势的转变也为就业带来了巨大变动。报告预计,尽管全球通胀形势有所缓和,但到2030年仍将有600万人因价格压力和经济增速放缓而失业。而面对紧张的地缘政治形势,部分企业计划通过离岸外包和企业回流战略应对,同时,这些压力也增加了对网络空间安全等技能的需求。
哪些行业、哪类人才火爆就业市场? 透过数据看春招市场新动向
央视新闻:进入春季,企业复工、劳动力返岗,就业市场进入活跃期。对各地人社部门、招聘平台提供的数据进行梳理,发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领域人才供需两旺,2025年春招市场迎来“AI热潮”。
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中,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4%。机器人算法工程师、调试工程师招聘的同比增速都超过三成。从招聘要求看,52%的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岗位要求硕博学历,45%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从行业分布看,招聘机器人算法岗位最多的是人工智能(24.1%),大型设备机电(12.8%)、电子技术(7.3%)、工业自动化(5.9%)、汽车制造(5%)等行业。同时,市场对AI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激增,推动人工智能讲师岗位招聘同比增长112.4%。
高端制造业青睐技能型人才。不仅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招聘市场十分火热,高端制造业发展也势头正旺。梳理数据后发现,2025年春招市场呈现“技术岗领跑”态势,技能型人才成为企业扩产升级的关键支撑。从多家招聘平台的数据来看,高端制造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5.9%。东莞、武汉等无人机组装测试岗位聚集地,招聘需求同比增加82.7%。工业自动化岗位平均薪资同比上涨12%。此外,涉及自动驾驶技术的职位占比显著提升,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前端开发岗位需求增长8%,运维支持类岗位薪资较去年同期上涨9.8%。
小城留人,三四线城市人才吸引力提升。求职平台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三、四线城市越来越受青睐,不少求职者选择在家门口就业。2025年春招季与2024年相比,三线和四线城市的人才,期望在本地工作的比例,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不少中小城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中小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离家近等原因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在家乡。
美国2月新增就业15.1万人 失业率升至4.1%
中国新闻网:美国劳工部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非农部门就业人数增加15.1万人,失业率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至4.1%。上述数据整体而言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美国2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略低于过去12个月的月均值(16.8万人),失业率仍处在自2024年5月以来4.0%-4.2%的波动区间。
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主要的就业增长来自医疗保健、金融服务、运输和仓储业。在美国新一届政府推行大规模裁员计划的背景下,美国的联邦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增长“由正转负”,在2月减少1万人。医疗保健业增加5.2万人,金融服务业增加2.1万人,运输和仓储业增加1.8万个岗位。在员工薪资增速方面,美国2月份非农部门员工的平均时薪增加10美分,达35.93美元,同比增幅为4.0%。
二、宏观经济
2025年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5%,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2%和46.3%,比上月下降0.3和0.2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2.5%,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春节后生产活动较快恢复。新订单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水平回升。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0%,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有所扩大。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改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0%,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2.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小幅回升。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3.4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6.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低于上月。销售价格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较上月下降。从业人员指数为46.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小幅回落。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6%,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多数非制造业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3.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回升。
受春节错月等因素影响2月份物价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2025年3月9日发布了2025年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2月份,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这主要是受春节错月、假期和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
1.春节错月等因素影响CPI同比由涨转降,扣除春节错月影响CPI同比仍保持上涨
2月份CPI同比由涨转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春节错月导致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据测算,在2月份-0.7%的CPI同比变动中,上年价格变动的滞后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扣除春节错月影响2月份CPI同比上涨0.1%,当前物价温和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二是今年2月份的天气有利于鲜菜生长运输。2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2.6%,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31个百分点。三是汽车等商品降价促销。2月份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0%和6.0%,合计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16个百分点。
2.工业生产淡季、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多因素影响PPI下降,但降幅略有收窄
2月份PPI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0.1个百分点。PPI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春节前后为工业生产淡季,多数建筑项目停工影响建材需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同比下降3.5%。二是春节期间煤炭供应充足、保障有力。煤炭加工价格同比下降24.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下降12.5%。三是国际油价波动传导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下行。石油开采价格同比下降5.1%,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价格同比下降4.5%,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同比下降1.6%。与此同时,随着宏观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部分行业生产需求增加,推动PPI降幅收窄。
2025年1-2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
央视网:据海关统计,2025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两个月少了2个工作日,剔除不可比因素影响,进出口增长1.7%)。其中,出口3.88万亿元,增长3.4%;进口2.66万亿元,下降7.3%。按美元计价,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9093.7亿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5399.4亿美元,增长2.3%;进口3694.3亿美元,下降8.4%。
2025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主要特点:
1.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
前两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4.2万亿元,下降3.6%,占我外贸总值的64.3%。其中,出口2.55万亿元,增长2.5%;进口1.65万亿元,下降11.7%。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1.2万亿元,增长7.1%,占18.3%。其中,出口7529.6亿元,增长7.6%;进口4461.8亿元,增长6.4%。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9113.1亿元,增长4%。其中,出口3891.6亿元,增长13.6%;进口5221.5亿元,下降2.2%。
2.对东盟、美国进出口增长,对欧盟、韩国进出口下降
前两个月,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03万亿元,增长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8%。其中,对东盟出口6266.8亿元,增长6.8%;自东盟进口4066.5亿元,下降0.2%。欧盟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8333.4亿元,下降0.2%,占12.7%。其中,对欧盟出口5682.6亿元,增长1.8%;自欧盟进口2650.8亿元,下降4.3%。美国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与美国贸易总值为7336.7亿元,增长3.5%,占11.2%。其中,对美国出口5431.3亿元,增长3.4%;自美国进口1905.4亿元,增长3.8%。韩国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与韩国贸易总值为3355.1亿元,下降0.1%,占5.1%。其中,对韩国出口1480.1亿元,下降1.5%;自韩国进口1875亿元,增长1%。
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其中,出口1.87万亿元,增长2.4%;进口1.46万亿元,下降5.1%。
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
前两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69万亿元,增长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6.4%,比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万亿元,增长1.6%,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4.2%;进口1.19万亿元,增长2.7%,占我国进口总值的4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91万亿元,下降0.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9.2%。其中,出口1.08万亿元,增长6.9%;进口8299.1亿元,下降8.3%。国有企业进出口9250.4亿元,下降13.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2%。其中,出口3007.4亿元,增长6.6%;进口6243亿元,下降20.6%。
4.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6成,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 、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增长
前两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2.33万亿元,增长5.4%,占我出口总值的60%。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 2176.8亿元,增长11.7%;集成电路1804.4亿元,增长13.2%;手机1340.8亿元,下降2.2%;汽车1160.2亿元,增长3.7%。同期,出口劳密产品6081.3亿元,下降8.2%,占15.7%。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557.4亿元,下降5.8%;纺织品1525.5亿元,下降0.9%;塑料制品1089.8亿元,下降7.3%。出口农产品1094.4亿元,增长4.2%。
同期,进口机电产品1万亿元,增长3.2%。其中,集成电路834.6亿个,增加6.3%,价值4022.8亿元,增长3.9%;汽车5.6万辆,减少45.8%,价值216亿元,下降49.7%。
美国2月CPI同比上涨2.8%
中国新闻网:美国劳工部12日发布数据称,美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
这是美国通胀数据在连续三个月反弹之后,首次出现回落。其环比增幅也回到了2024年10月水平。2月份的数据整体而言要好于市场预期。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美国2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1%,环比上涨0.2%。
从环比数据来看,除汽油、新车以及交通服务等部分领域的价格指数有小幅下降外,美国其他领域的物价仍在上涨。助推2月份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来自住房、医疗保健等领域。
美国的鸡蛋价格仍然居高不下,2月份同比涨幅高达58.8%,环比上涨10.4%。
尽管2月CPI数据要好于1月份,但美国舆论普遍担忧,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将对通胀造成的负面影响。《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2月份通胀有所降温,但最新数据可能不会给美国企业、消费者和美联储决策者带来太多安慰,因为关税可能在未来几个月推高部分物价。”
美联储将于3月18日至19日召开今年第二次货币政策会议。目前,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仍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