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2024年12月21日--2025年1月20日)

发布日期:2025-02-11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470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1月20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国家统计局:上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已连续4个月下降

澎湃新闻:12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5.7%,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6.6%,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30-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3.9%,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已连续4个月下降。

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从各月走势看,1、2月份冬季叠加春节假期因素,失业率升至5.2%、5.3%。3月份后,随着节后用工逐步恢复,求职者陆续找到工作,失业率开始回落,4月份降至5.0%并保持至6月份。7、8月份受毕业季及暑期因素影响,失业率升至5.2%、5.3%。9月份,随着毕业生逐步落实工作,失业率回落至5.1%,10、11月份进一步降至5.0%。12月份,受天气转冷,部分行业生产经营进入淡季影响,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小幅升至5.1%,同比持平。总体看,各月失业率保持在5.0%-5.3%,走势较为平稳,除部分月份季节性上升外,多数月份处于较低水平。


首个新质生产力应用人才报告出炉:未来十年紫领人才需求将超过3100万人

湖北日报:近日《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联想集团联办。

该《报告》是国内首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报告,《报告》通过对联想集团、TCL科技集团两家智能制造业领军企业以及钛方科技的调研,细致勾勒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分析其在智能制造业中的当前状况、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报告》指出,在人才需求数量方面,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的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在人才学历要求方面,紫领职位中对高中及以下的学历需求呈下降趋势,对大专的学历的需求较为稳定,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报告》预计,紫领职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实现翻倍。


58同城2024年四季度人才流动趋势数据:招聘需求活跃岗位 服务员招聘需求居首

网经社:近日,58同城发布2024年四季度人才流动趋势数据。数据显示,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仍是就业市场的压舱石,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强劲,成都、重庆、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餐饮行业展现出一定活力,带动服务员岗位招聘需求。

58同城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上海平均招聘月薪资最高达9440元,北京招聘需求全国居首,平均招聘月薪资达9032元,成都、重庆、武汉、杭州等新一线也表现出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平均招聘月薪资分别为7164元、7001元、7505元、8473元。近两年,旅游经济火热带动新一线城市经济回稳,特别是成都、重庆,凭借其特色景点、网红文化备受年轻人喜爱,其衍生出的相关产业也带来一定规模的招聘需求。

此外,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求职者投递活跃城市前十五分别为:北京、成都、深圳、上海、重庆、广州、武汉、乌鲁木齐、长沙、郑州、西安、杭州、青岛、沈阳、哈尔滨。可以看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凭借其一线城市实力,依旧是求职者关注的重点城市,但相比此前的唯爱“北上广深”,当下的求职者将目光逐渐转向新一线城市,比如成都、重庆、武汉等,相较于一线城市的高薪资,新一线城市舒适的工作环境、浓厚的生活氛围正成为其新的求职关注点,这亦或是年轻人“拒绝内耗”“告别内卷”的行动表征。

今年来国家出台多条提振消费的政策,在政策加持下,餐饮消费行业逐渐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97亿元,同比增长2.5%。2024年1—11月,全国餐饮收入5.02万亿元,同比增长5.7%。行业回暖带动相应的岗位招聘需求,58同城数据显示,招聘需求的活跃岗位中服务员招聘需求居首,销售专员、店员/营业员、美容师等消费服务相关岗位需求与三季度也展现出一定活力。将近年关,保洁等家政服务需求迎来上涨,保洁员跻身招聘需求活跃岗位前十。


我国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

中国新闻网:国家医保局1月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我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医保基金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8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长5.5%。全国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0.47万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87万亿元。同时,基金共济效能进一步增强,门诊保障、生育医疗保障取得新进展。全国基本医保门诊结算达到67亿人次,同比增长19%。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432亿元,同比增长33.9%。


二、宏观经济

2024年12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50.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2.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保持较快扩张。新订单指数为51.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8.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略有回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继续加快。

2.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2%,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3.5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度低位回升。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升。销售价格指数为48.8%,与上月持平,仍低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继续回落。从业人员指数为45.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改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5%,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有所增强。

3.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2%,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加快。


2024年12月份CPI同比小幅上涨 PPI同比降幅收窄

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9日发布了2024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

1.C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小幅上涨

12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国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0.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回升,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CPI持平,上月为下降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6%,降幅比上月收窄2.1个百分点,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1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2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1.0%转为下降0.5%,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2%,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14个百分点。

2.PPI环比下降,同比降幅收窄

12月份,受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传导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3%,同比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由持平转为下降0.1%。电厂存煤较为充足,煤炭新增需求有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9%。房地产、基建项目淡季陆续停工,钢材需求有所回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0.6%。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传导影响,国内石油开采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均与上月持平,其中铜冶炼价格下降1.7%,金冶炼价格上涨0.4%。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逐步推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上涨0.6%。燃气、电力需求季节性增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0.9%。装备制造业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价格下降0.6%,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下降0.3%;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上涨0.7%,航空相关设备制造价格上涨0.5%。消费品制造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0.4%,纺织业价格下降0.3%;造纸和纸制品业价格上涨0.9%,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价格上涨0.7%。

从同比看,PPI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6%,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4%,降幅与上月相同。调查的主要行业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8.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4.8%,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4.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3.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下降1.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下降0.7%,上述8个行业降幅比上月均收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9.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8.0%,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3.8%,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3、1.7和0.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0.0%,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价格上涨6.4%,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3和0.4个百分点。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

中国新闻网: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

按收入来源分,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327元,增长5.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5%;人均经营净收入6908元,增长5.6%,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7%;人均财产净收入3435元,增长2.2%,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3%;人均转移净收入7644元,增长5.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5%。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4707元,增长5.1%,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9302元,增长4.6%,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05元,增长4.6%,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4.8%。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557元,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80元,增长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8411元,增长5.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21元,增长2.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4%;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263元,增长2.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2%;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547元,增长1.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5%;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976元,增长8.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189元,增长9.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547元,增长3.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0%;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773元,增长10.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7%。


同比增长5%!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

央视新闻: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我国外贸总量、增量、质量均实现增长。

据海关统计,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8年保持增长,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进口18.39万亿元,增长2.3%。

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新一轮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举措迅速出台,有力推动四季度外贸实现11.51万亿元的季度历史新高,增速较三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尤其是12月,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增速提升至6.8%,全年外贸圆满收官。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