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1-27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813
动态综述
(2024年11月6日--2024年11月19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国家统计局: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6小时。
稳岗政策再加码:前三季度204亿元资金直达企业 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央视网:今年以来,国家延续实施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持续优化多项经办服务,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前三季度,各地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对确定符合条件的266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资金204亿元,惠及职工5605万人。
精准支持青年就业,国家对2024届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每招用1人最高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今年以来已向17万户企业发放9亿元,惠及62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
秋季招聘来了!哪个岗位缺人?哪些专业吃香?
国是直通车:据统计,今年9月以来至今,各地各高校已开展招聘活动5.5万场,提供岗位信息1093万条。与火热的招聘态势相应的,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在冲刺就业的赛道上,哪些专业的学生更受市场青睐?哪些行业是近几年的“招聘大户”?
1.计算机技术、AI人才受热捧
根据猎聘及智联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近年来,IT、互联网、游戏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占毕业生用人需求的20%-25%,居各行业首位。其次是电子、通信、半导体行业,金融行业排第四位。
从专业分布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会计、金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表现突出。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当前就业市场中备受青睐。
在今年秋招中,一些互联网大厂发出“扩招”信号,技术类岗位成为招聘重点。字节跳动预计在2025届秋招中录取超过4000人,研发类岗位需求较去年增长60%,招聘重点在后端、算法、前端和客户端;阿里巴巴技术类岗位占比超过80%,涵盖研发、算法和计算,分布在全球20余城市;京东宣称将进行业内“最大规模”的校招,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和6000多个实习岗位,并上调校招生薪酬,尤其是产研类岗位;美团在2025届校招中计划招聘6000人,技术类岗位持续扩招。
除了技术岗位需求激增,AI人才也成为企业抢夺的热门。今年不少大厂专门设立了针对AI人才的招聘计划,并且提供了业内顶尖的薪资待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招聘AI人才数量最多的前五名企业中,字节跳动排名第一,小红书排名第二,接下来依次是蚂蚁金服、美团和华为。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变正在影响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理工类毕业生与人文社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些许变化。数据显示,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49.4%、47.1%、43.9%。从变化情况看,理工类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比去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而在旅游等服务消费、自媒体等新业态的发展带动下,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有所改善,offer获得率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2.释放就业“新”潜力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市场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这不仅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机遇。
根据今年的春招情况,新兴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需求快速扩张。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同时,全国小微企业的招聘需求明显增加,康养护理、零售、文化旅游、交通出行等服务业岗位需求走高。
随着轨道交通、智慧物流等行业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今年的就业市场,无论是传统交通基建领域,还是物流、仓储行业,抑或智慧物流科技平台,都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物流/仓储、交通/运输相关行业的招聘职位数分别同比增长30.4%、16.9%。
此外,一些跨学科人才正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在全国气象部门2025年度人才招聘会上,涉及远洋导航、海洋科学、地球物理等气象应用场景和融合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破解气象业务发展瓶颈问题所亟须的信息技术类、数学物理类等专业人才,都很抢手。
报告: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新闻网:近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险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该报告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的总体情况,指出社会保险法实施总体到位、成效明显,对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23年底,中国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10.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13.3亿人、失业保险2.4亿人、工伤保险3亿人、生育保险2.5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至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1686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3162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由82元提高到214元,失业保险金由707元提高到1814元,工伤保险月人均伤残津贴由1864元提高到4051元。职工医保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达80%以上,居民医保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达70%。
二、宏观经济
2024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
国家统计局: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3%(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41%。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分三大门类看,10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制造业增长5.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股份制企业增长5.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9%;私营企业增长4.8%。
分行业看,10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0%,纺织业增长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0%,汽车制造业增长6.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
分产品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619种产品中有343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1941万吨,同比增长3.5%;水泥17498万吨,下降7.9%;十种有色金属669万吨,增长0.6%;乙烯273万吨,下降5.5%;汽车295.4万辆,增长4.8%,其中新能源汽车142.8万辆,增长48.6%;发电量7310亿千瓦时,增长2.1%;原油加工量5954万吨,下降4.6%。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43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7%。
2024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
国家统计局:2024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3222亿元,同比增长3.4%(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12775亿元,下降0.3%。从环比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882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投资145633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投资269707亿元,下降0.9%。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3.2%,制造业投资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4.1%。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3%。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7.9%,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19.2%,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5%。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6%,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1%,东北地区投资增长3.2%。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3.2%,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8.2%,外商企业投资下降20.6%。
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5.2%
新华网: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尽管累计增速较前三季度小幅回调0.1个百分点,但在一揽子增量政策集中发力背景下,月度数据出现明显改善:10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4.6%,增速较9月份加快近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出口势头良好。前10个月,我国出口20.8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船舶、汽车、摩托车出口增速较快,分别增长74.9%、20%、24.6%。同期,依托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出口中间品9.34万亿元,同比增长5.8%。
进口规模稳步扩大。前10个月,我国进口15.22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能源产品、矿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5.1%、4.9%;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8.6%,服装及衣着附件、干鲜瓜果及坚果、葡萄酒进口值分别增长6.6%、6.8%、31.7%。
民营企业持续活跃。前10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数量66.5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9.85万亿元,同比增长9.3%,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外资企业提供更优支持和服务。前10个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由前三季度的1.3%提高到10月当月的7.4%。
贸易伙伴多元共进。前10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9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对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5.67万亿元,增长8.8%。同期,对欧盟、美国、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2%、4.4%、6.7%;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4.3%;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增长4.5%。
此外,前10个月,我国有17.8万家企业与拉美地区开展贸易,同比增加6.9%,推动对拉美进出口增长9.1%,高出我国整体增速3.9个百分点。
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可期
经济日报: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低空经济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展低空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地方层面来看,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与企业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2025年打造涵盖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等多个领域上百个示范项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基础。
除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外,我国低空经济在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方面也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登记通用机场449个、飞行服务站32个。同时,我国拥有超440条无人机航线,5G-A、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技术也正被应用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内已有300多个城市启动5G-A网络部署,一些城市正在探索基于5G-A网络的低空智联网,为低空飞行器提供高速稳定的通信服务。另一方面,潜在技术优势不断释放。我国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先进通信和材料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低空经济具有明显的潜在技术优势。特别是无人机技术已迅速赶上并在相关领域实现了技术引领,5G、北斗卫星导航、大数据等快速发展,为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和低空飞行器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低空经济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14年的852件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14134件。
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个性化旅游、多样化物流等需求日益增加,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传统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的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促进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稳步增长。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
新兴市场潜力持续激发。除了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交通物流等领域外,低空经济的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展到应急救援、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环保监测等更多行业和领域,这些新应用场景将激发更大的市场潜力。其中,医疗救护、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需求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