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11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270
动态综述
(2024年5月16日--2024年5月31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国家统计局:1-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9%,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
2024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累计下达115亿元 将带动25万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中国政府网: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已下达2024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11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700余个,计划发放劳务报酬37亿元,吸纳带动项目地农村群众25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将有效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实现促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综合效果。
1.瞄准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强化“雪中送炭”“赈灾救急”。以工代赈中央资金主要投向832个脱贫县等欠发达地区,并向受暴雨洪涝灾害较重的京津冀等华北、东北地区以及积石山地震灾区相关的甘肃、青海两省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赈济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2.聚焦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强化“鱼渔双授”“志智双扶”。以工代赈项目牢牢扭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这个“牛鼻子”,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要求,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达到32%,25万农村低收入群众将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3.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一举多得”“一钱多用”。以工代赈中央资金在充分吸纳带动群众务工和发放劳务报酬的同时,通过工程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地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全年计划修建通乡通村路、生产便道等各类道路1.08万公里,开展农田整治15.48万亩,开挖或铺设各类供排水管网8.35万公里,修建小型桥梁、涵洞、水塘等6377座,修建小型堤防、干渠4230公里,支持631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整治提升。
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督促指导地方加快以工代赈项目开工进度,抓实抓牢群众务工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等关键环节,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的功能作用,推动投资、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良性互动。
《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发布
新京报:5月24日,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老龄产业发展论坛在京开幕。本次论坛发布了《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
1.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2020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收录了118项产品和120项服务项目。在试点示范方面,共评选出167家示范企业,297个示范街道(乡镇)和69个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的良好发展局面。
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启动实施,预计到2025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将呈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完善的特点。
2.五个方面支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测算,2017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2.2万亿元,2020年增至4.2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2023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6万亿元。
二是央企国企陆续布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不断增加。在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三部委的共同推动下,一批大型央企国企、银行、保险、地产等多元市场主体陆续布局,丰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三是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呈多样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服务的产品日趋多元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形成精细化、精准化的创新服务新业态。
四是智能产品不断创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的创新研发速度非常快,迭代周期短,持续为健康养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自助式的健康监测设备等等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五是管理类信息平台已成规模。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各地的信息技术智慧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数量已成规模。根据民政部数据,全国建成和正在运行的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已经达到了840个。
3.智慧养老的四个应用场景
在政府监管场景方面,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设立呼叫中心来接听老年人来电,处理咨询、投诉,并进行服务回访。
在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场景方面,信息化技术大幅提高了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老年人的入、退、住信息能够得到精准记录和管理。
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的场景中,智慧技术的应用使得日常服务更加智能化。通过人脸识别和自动身份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记录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服务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
在智慧居家养老场景方面,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等智能感知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行动和姿态,及时发出跌倒警报并通知护理人员或家属。此外,通过GPS定位技术,可以随时追踪老年人的位置信息,确保其安全。
4.完善政策、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注重人才培养
针对智慧养老产业面临的供需不匹配、管理碎片化、市场化运作不健全、人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在完善政策方面,首先应建立老年人信息库,提供精准服务。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确保数据安全共享。同时,深入挖掘行业数据,主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
在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方面,建立养老服务需求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关注需求变化,调整供给内容。
在注重人才培养方面,完善就业福利待遇,提升智慧养老人才的社会地位,推动多元化发展。
香港最新失业率维持3%
中国新闻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5月20日公布,今年2月至4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3%,与1月至3月的数字相同。就业不足率在该两段期间亦保持不变,维持于1.1%的水平。
特区政府统计处表示,与1月至3月比较,在2月至4月期间,各行业的失业率(不经季节性调整)及就业不足率变动不一,但幅度普遍不大。
总就业人数由1月至3月的3688400人,上升至2月至4月的3694100人,增加约5700人。同期的总劳动人口亦由3800100人上升至3807800人,增加约7700人。
失业人数(不经季节性调整)由1月至3月的111700人上升至2月至4月的113700人,增加约2000人。就业不足人数方面,2月至4月的数字为40500人,与1月至3月的数字(40000人)大致相若。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表示,2月至4月各个行业的失业率普遍维持在低水平,与上一个3个月期间相比,大多只有小幅变动。展望将来,预计经济继续增长料会令劳工市场在短期内维持紧绌。
二、宏观经济
2024年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
国家统计局5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43401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3913亿元,同比增长0.3%。从环比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0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636亿元,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投资4763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投资93131亿元,增长0.3%。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1%。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21.3%,制造业投资增长9.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6.2%。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0%。其中,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24.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9.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1%。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4.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0%,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6%,东北地区投资增长6.4%。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4.2%,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6.4%,外商企业投资下降15.2%。
2024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
新华网: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97%。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分三大门类看,4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
分经济类型看,4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私营企业增长6.3%。
分行业看,4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8%,纺织业增长6.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汽车制造业增长16.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7%。
分产品看,4月份,619种产品中有38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1652万吨,同比下降1.6%;水泥17395万吨,下降8.6%;十种有色金属650万吨,增长7.0%;乙烯249万吨,下降7.2%;汽车234.6万辆,增长15.4%,其中新能源汽车83.1万辆,增长39.2%;发电量6901亿千瓦时,增长3.1%;原油加工量5879万吨,下降3.3%。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3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3%。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新华网:5月24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当前,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我国5G基站数达364.7万个,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过810万架,算力总规模达220EFLOPS,近5年平均增速近30%,存力总规模约1200EB。
数字基础设施持续稳固,有力支持数据的流通、利用。上述《报告》显示,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同比增长22.44%。
“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呈现出高质量供给、高效率流通、高水平利用、高可靠安全的发展趋势。”中国移动表示,数据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各环节,数据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数据的应用也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中32万余家企业的评估数据,截至2024年3月底,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已分别达到62.9%、80.1%。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快5G、千兆光网等规模部署,加强6G研发。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布局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推进算力互联互通,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的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电信表示,下阶段中国电信将重点攻关异构云调度、智算网络、云网操作系统等卡点技术,为算力资源高质量供给持续贡献创新方案。在人工智能、量子、网络领域,持续攻关通用大模型和量子计算云平台,同时加快6G网络架构与标准研究。
此外,中国移动正在加快完善算网基础设施体系、关键技术体系、产品服务体系,优化全国性智算中心和边缘智算节点布局,全网智算规模达到17EFLOPS,年内还将投产多个超万卡智算中心。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编制重点行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图谱。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赋能新型工业化。
此外,不少企业也将进一步展开探索。蚂蚁集团在峰会上表示,数据要素要“用得好”,关键是“流得动”。要走向未来更广域的可信流通,隐私计算是必需的“管道”技术。目前蚂蚁正在探索下一代隐私计算技术,提供普惠的隐私计算服务,包括一套端到端的数据安全保障,通过全链路密态、实时风控确保数据安全。
IMF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
中国新闻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29日宣布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0%。IMF称,这是因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强劲,且近期官方采取了有关政策措施。
IMF第一副总裁表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这得益于市场化改革、贸易开放以及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当前中国将工作重心放在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措施包括支持创新(特别是绿色和高科技领域创新),提升金融部门监管,以及出台政策化解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风险。更全面、更平衡的政策措施有助于中国应对经济面临的不利因素。
IMF第一副总裁强调,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韧性,2024年增速预计为5%,与4月IMF《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相比上调了0.4个百分点。她提到,中国已实施多项值得欢迎的措施引导房地产市场转型,包括最近宣布采取政策为保障性住房提供贷款支持。更全面的一揽子政策将促进行业实现高效转型并降低转型成本,同时防范下行风险。
IMF第一副总裁还指出,中国在支持低收入和脆弱国家债务重组、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建设性的作用。IMF期待在这方面继续与中国开展合作。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伴随前期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落地见效,短期周期性、中期结构性和长期趋势性积极因素共同发挥作用,IMF等主要机构陆续调升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目前其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大致在5%左右。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领先、为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作出的贡献领先、政策优化调整的时度效领先,就这几点而言,各方看法已形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