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7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335
动态综述
(2024年1月16日--2024年1月31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改善
国家统计局:2023年,随着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稳就业政策发力显效,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1.调查失业率低于上年
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较上年低0.4个百分点。分月看,1-2月份失业率延续上年年底态势,处于5.5%、5.6%的水平。3月份,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春节后外出务工以及转换工作的求职者陆续找到工作,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失业率降至5.3%。4-6月份失业率回落并稳定在5.2%的水平。7月份,在暑期和毕业季双重因素影响下,失业率小幅升至5.3%。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逐步开始工作,失业率下降至9月份的5.0%,并保持到11月份。12月份,受冬季转冷、部分行业进入生产经营淡季等因素影响,失业率小幅上升至5.1%,较上年同月下降0.4个百分点。
2.31个大城市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得益于经济运行恢复正常,大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失业率明显下降。2023年,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较上年低0.6个百分点。分月看,1-2月份失业率处于5.8%、5.7%的水平。3月份,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失业率降至5.5%。4-6月份,稳定在5.5%的水平。7-10月份,连续下降至5.0%,之后保持稳定。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环比持平,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1个百分点,较1月份年内高点下降0.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月下降1.1个百分点,是2022年2月以来首次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3.农民工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2023年,随着服务业较快恢复,城乡人口流动加快,以及一系列稳岗扩就业措施落地实施,吸纳就业较多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文体娱乐等服务行业较快增长,用工需求显著增加,为农民工就业状况改善创造了较好条件。年初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达6.0%,3月份以来逐步回落,12月份降至年内最低点4.3%,较上年同月下降1.1个百分点,总体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2023年以工代赈带动253万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
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6日发布消息,2023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累计吸纳带动253.4万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增收1.4万余元。
据介绍,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吸纳28万名农村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109亿元,较2022年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34亿元,支持有关省份共实施2710个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全年累计吸纳28万名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目前已发放劳务报酬29.5亿元,项目全部完工后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各地还依托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新赈济模式,全年培训以工代赈务工群众22万余人。
2023年,25个省份在64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包括平陆运河、川藏铁路、北京至商丘高铁、西气东输等重大标志性工程,累计吸纳20万名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36.1亿元;25个省份在17个中央投资专项中实施以工代赈,共吸纳34.1万名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41.3亿元,覆盖农业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生态、城镇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31个省份在6900个省、市、县三级各类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涉及各等级公路、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共吸纳129.5万名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220.8亿元。
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41.8万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近0.8万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林草等部门,指导各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型灌区治理、“四好农村路”等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进一步扩大“赈”的效果。2023年,30个省份在9967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共吸纳41.8万名农村低收入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33.2亿元。
31省份2023年人均收入出炉
中国新闻新网:国家统计局1月19日公布的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浙江稳居前三,上海和北京首超8万元;西藏名义增速最高。
1.京沪携手进入“8万+”,苏津跻身“5万+”
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分省份看,上海、北京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首次突破8万元,分列前两位;浙江以63830元位居第三,也是唯一“6万+”省份。
江苏、天津从“4万元俱乐部”荣升为“5万元俱乐部”成员。广东、福建继续为“4万元俱乐部”成员,其中,广东离“5万元俱乐部”仅有一步之遥。
山东、内蒙古等14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3万+”,较上年增加了宁夏和山西;河南、吉林等10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处于“2万+”。
另外,对比39218元的“国家线”,2023年,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等8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均值。
从增速看,31省份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正增长,西藏、甘肃、海南、新疆、湖北、宁夏、陕西、河北、上海、安徽、吉林等11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全国。其中,西藏以8.65%的增速领跑。
2.工资性收入占“大头”
按收入来源,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053元,增长7.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23%。
工资与就业息息相关。2023年,经济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就业机会增多,从业时间增加,保障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7.1%,增速快于上年2.2个百分点,也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
3.上海人能赚能花
从人均消费支出看,上海居民能赚能花。2023年,人均消费支出52508元,位居全国第一。
北京、浙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超过4万元,分别为47586元、42194元;江苏、天津、广东、福建4省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3万+”梯队,亦居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31省份全年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内蒙古、吉林、青海、上海、宁夏、山西、贵州、北京、天津、陕西、云南、海南、河南、辽宁等14省份名义增速均达到或超过10%,内蒙古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超21%,居全国首位。
香港失业率维持2.9%
中国新闻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月18日通报,香港2023年10月至12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2.9%,与上一阶段(2023年9月至11月)相同;就业不足率在该两段期间也保持不变,维持1%。
与上一阶段比较,2023年10月至12月各行业失业率维持在低水平,大多数主要经济行业的失业率轻微下降。各行业就业不足率则变动不一,但幅度普遍不大。
数据显示,2023年10月至12月总就业人数降至370.68万人,减少约1900人;总劳动人口降至381.25万人,减少约8600人;失业人数降至10.57万人,减少约6700人;就业不足人数为3.7万人,与上一阶段相若。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预料,尽管不利的外围环境或带来负面影响,但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进一步复苏,会继续支持劳工需求。
二、宏观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3-2024)
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际政治经济博弈加剧,美元持续加息。国内面临多风险因素冲击,市场信心未能得到全面修复,房地产市场继续走弱,地方政府化债压力高企。
虽然存在较多困难和风险,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供给侧活力得到释放,需求侧开始稳步复苏,预计全年 GDP 增速为 5.3%,有望完成年初“两会”时期确定的目标增速。
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风险包括:
一是通缩风险。PPI同比增速已连续13个月为负,CPI和GDP平减指数也已出现同比负增长。通货紧缩会加重企业债务负担,企业过度负债又会反过来恶化通货紧缩,从而陷入“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特别警惕债务通缩。
二是房地产风险。目前房价持续低迷,房企资金链承压,房地产投资萎缩,连带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锐减。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不仅仅是房地产内部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整体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问题,房地产是果,实体经济是因。
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攀升。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部门,地方政府债务扩张风险极易外溢至银行系统,导致银行风险增加,严重威胁金融系统稳定,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灰犀牛”。
四是劳动力市场风险。劳动力市场整体保持稳定,调查失业率下降。但是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青年失业率维持在高位,中年人群再就业难,劳动力市场教育错配严重。
五是外部风险。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贸易增速下行,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压力。国际政治博弈影响深化,地缘冲突加剧引发资本恐慌,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属性加强,人民币汇率承压。
在基准情景下,预测2024年全年实际GDP增速为4.82%,CPI增长0.96%,PPI降低 1.02%,GDP平减指数增长1.08%,消费增长4.90%,投资增长5.02%,出口降低-7.60%,进口降低-8.36%。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央广网:在国务院新闻办1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2023年,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信息通信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综合来看,主要有稳、新、强、融、优五个特点。
一是“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2023年,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全年工业经济呈现稳中向上、回升向好的态势。省份、行业增长面“双扩”,十大重点行业、十个工业大省增长“稳定器”作用凸显。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二是“新”的动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布局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壮大优势产业,“新三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造船市场份额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积极培育新动能,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加快技术攻关应用,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大飞机、高端医疗装备等攻关成果纷纷投入应用。
三是“强”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新兴产业逐步壮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大宗工业固废利用量将超过22亿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推进补短板和强基础,电子、软件等行业发展表现出强劲韧性。
四是“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我国大力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全年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电子信息制造业筑底企稳,软件业量效齐升,互联网行业稳步恢复。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服务能力持续升级,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数实融合全面深化,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五是“优”的环境进一步升级。我国深入落实民营经济31条,发挥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联合相关部门持续推进为企业减负工作,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8万亿元。推进产融衔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达到7120亿元。着力支持中小企业成长,累计培育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小巨人”企业达1.2万家。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建立完善制造业企业常态化交流机制,及时疏堵点、解卡点。
2023年央企实现营收39.8万亿元
新华网:国务院国资委1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央企业运行恢复向好,经营效益保持稳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地方监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万亿元,实现了高质量的稳步增长。
截至去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6.6万亿元,同比增长6.4%。
在运行效率方面,2023年,中央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6.6%、股东回报保持较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8.4万元/人,营业现金比率为10.1%、全年逐月稳步提升。
2023年,中央企业有效投资大幅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目前,中央企业承担建设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及其他重点项目合计超过1000项。
与此同时,国资央企持续完善重大经营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长效机制,聚焦高风险业务领域开展专项检查,不断强化境外经营风险管控,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5%以内。
2023年,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力度明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1万亿元,已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2023年全国吸收外资1.1万亿元人民币
人民网:商务部1月1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0%,规模仍处历史高位。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179.2亿元人民币,下降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2.1%、12.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60.8亿元人民币,下降13.4%。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3.7%、8.9%和4.1%。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从来源地看,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4.1%、81.0%、31.5%、21.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