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 (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30日)

发布日期:2023-01-16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802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30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上升

  国家统计局: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5%;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6.2%,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6.0%。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7.1%,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7小时。


  蓝领群体就业呈现新趋势

  新华网: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27日发布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1.蓝领群体正在经历代际转换,月均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

  作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蓝领劳动者群体是指第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报告显示,从规模和结构看,2021年我国蓝领劳动者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69.4%,在我国7.47亿就业人口中占比超过53%。

  调研数据表明,蓝领群体主要聚集于第二产业。40岁以上蓝领劳动者占比接近50%,平均年龄超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大部分蓝领劳动者的月均收入水平集中于5000元-8000元,超六成蓝领劳动者接受过以在岗操作实践/实习为主的培训。

  根据报告,当前我国蓝领群体正在经历代际转换,改革开放后进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初代蓝领劳动者开始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蓝领群体“接棒”成为蓝领劳动力市场主力军。

  2.短视频求职增幅达12.4%,直播招聘成求职新途径

  报告认为,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蓝领劳动者求职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出网约配送员、物流快递员等“新蓝领”劳动者,为城市日常运转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网站、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让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途径限制,蓝领求职者可在线上获取比较不同岗位信息,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最优选择。

  在就业需求更多元的同时,蓝领群体的求职渠道也在发生转变。报告显示,“熟人推荐”和“短视频/直播平台”是当前蓝领最主要的求职方式,其中蓝领劳动者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求职的比例相比一两年前增幅达12.4%,而“熟人推荐”“企业直招”“劳务中介代招”等求职方式占比则有所下降。

  报告指出,直播招聘所展现出的快、准、真的新特性,使得蓝领劳动力市场正在围绕直播招聘模式形成新的生态体系,各主体分工合作,不但推动了蓝领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传统蓝领招聘模式与短视频平台招聘模式结合。以快手为例,目前,快手“快聘”业务在2022年已经吸引了月度达2.5亿人次的蓝领劳动者参与,提供招聘岗位的企业超10万家。

  3.意愿工作省市集中在江苏、北京等地,占跨省市就业蓝领群体近五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蓝领投递简历的数量是服务业的3倍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始终是蓝领就业主力军。

  从工作时间看,“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蓝领劳动者就职“2年及以上”的比例显著低于制造业工人,就职“1-3个月”的比例显著高于制造业工人。制造业蓝领劳动者在当前企业就职时间相比于第三产业蓝领劳动者较长。

  流动就业方面,云南省、甘肃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的蓝领劳动者更愿意向外省流动就业,占跨省就业蓝领劳动者总人数七成。蓝领劳动者意愿工作省市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占跨省市就业蓝领劳动者总人数近五成。


  报告:中国城市居民预计养老总支出平均为83.64万元

  中国新闻网:23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七成中国城市居民认为“年轻时就应该规划养老财富”,城市居民预计养老总支出平均为83.64万元。

  上述报告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发布。报告调查样本覆盖中国19个省(区、市)的77万名城市居民。

  根据报告,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身体状况变化呈现三段式养老人生:活力阶段,超过一半(53.6%)选择居家养老,并伴有明显旅居意愿;半失能阶段,居家养老仍是主流,但“社区养老”(36.3%)和“机构养老”(21.1%)的比例有所提高;失能失智阶段,机构养老成为主流选择。

  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双重因素叠加之下,养老更加独立。计划养老不再依靠子女的中国城市居民超过八成,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解决养老问题更青睐专业养老机构,不希望麻烦子女或者亲友。伴随身体机能下降,超过半数城市居民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在养老规划方面,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国城市居民中,30-39岁人群已成为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高峰年龄段,初为父母、父母生病住院以及自己住院三种情况下,人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数据还显示,中国城市居民预计养老总支出平均为83.64万元,其中30-49岁居民预计养老所需资金100万元,60岁以上居民预期仅61.5万元。城市居民正积极使用金融手段应对长寿风险,其中,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养老资金重要补充,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配置商业养老险、年金险、寿险来抵御通胀风险。


  香港最新失业率降至3.7% 回落0.1个百分点

  新华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9月至11月的失业率为3.7%,相比8月至10月的3.8%略微下降,同期的就业不足率也由1.7%下降至1.6%。

  9月至11月总就业人数升至365.7万人,增加约8400人,失业人数降至13.89万人,减少约8500人。这期间差不多所有主要经济行业的失业率都下降。

  按行业分析,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在9月至11月较6月至8月下降0.2个百分点至5%。其中,餐饮服务活动业的失业率下降0.3个百分点至5.1%,零售业的失业率下降0.2个百分点至5%。大多数其他行业的失业率也下降,尤其是地基及上盖工程业。

  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表示,劳工市场继续改善,劳工市场短期前景将取决于本地经济活动恢复步伐,防疫相关措施进一步放宽及消费券计划亦有帮助,但金融状况收紧将抵消部分正面影响。


  二、宏观经济

  2022年11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 PPI同比继续下降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2022年1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

  1.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

  11月份,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环比由涨转降,同比涨幅回落。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继续持平。

  从同比看,C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7%,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88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11月份1.6%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9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

  2.PPI环比涨幅回落,同比继续下降

  11月份,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 PPI环比微涨;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继续下降。

  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煤炭保供力度加大,供给有所改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0.9%,涨幅回落2.1个百分点。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7%。钢材需求整体仍偏弱,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9%,降幅扩大1.5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PPI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下降的有15个,价格上涨的有25个。

  据测算,在11月份1.3%的PPI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


  2022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3%

  中国经济网: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004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4109亿元,同比增长1.1%。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0.8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017亿元,同比增长0.7%;第二产业投资16620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投资340822亿元,增长3.2%。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0.5%,制造业投资增长9.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6%。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8.9%。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4.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3%,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1%。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7%,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4%,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8%,东北地区投资增长0.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4%。


  海关总署: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6%

  经济参考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元,增长11.9%;进口16.5万亿元,增长4.6%;贸易顺差5.34万亿元,扩大42.8%。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持续释放,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持续增长,区域内生产制造合作更加紧密。同时,在国内政策带动下,各类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活力持续释放,民营企业作为外贸第一大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数据显示,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两位数增长。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47万亿元,增长12.4%,占我外贸总值的63.8%,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7.74万亿元,增长1.3%,占20.2%。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4.77万亿元,增长8.4%。

  从贸易伙伴来看,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前11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89万亿元,增长15.5%,占我外贸总值的15.4%。欧盟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与欧盟贸易总值为5.17万亿元,增长7%,占13.5%。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我与美国贸易总值为4.62万亿元,增长4.8%,占12%。韩国为我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与韩国贸易总值为2.22万亿元,增长4.7%,占5.8%。

  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

  从市场主体来看,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9.41万亿元,增长13.6%,占我外贸总值的50.6%,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22万亿元,增长18.1%,占出口总值的60.6%;进口6.19万亿元,增长5.1%,占进口总值的37.5%。

  从产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47万亿元,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7.1%。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45万亿元,下降1.8%;手机8574.2亿元,增长4.2%;汽车3637.6亿元,增长79.3%。

  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91万亿元,增长9.9%,占17.9%。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07万亿元,增长7.2%;纺织品9058.3亿元,增长7%;塑料制品6521.2亿元,增长13.4%。此外,出口钢材6194.8万吨,增加0.4%;成品油4600.5万吨,减少19.4%;肥料2241.5万吨,减少28.4%。


  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或达5.4% 有六大风险值得关注

  东方财富网: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2-2023)》指出,2023年全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5.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2.3%,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1.3%,GDP平减指数增长0.9%,消费增长6.5%,投资增长5.0%,出口下降6.1%,进口增长4.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CNY/USD)近期或将在7附近宽幅双向波动。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将面临六大风险。

  一是青年人就业难。疫情再度爆发造成经济下行是导致今年青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青年就业意向的行业失衡和第三产业发展低迷是造成年轻人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二是房地产风险。房地产企业债务压力不减,同时,短期内居民收入预期走弱等因素也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难以提振,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现金压力,拖累投资。

  三是不确定性居高不下,甚至疫情放开后有继续攀升的可能,使得家庭预期减弱,消费与房地产需求恢复压力巨大。

  四是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加剧,债务规模攀升。受疫情的超预期冲击和楼市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支两端持续承压,地方偿债压力增加,潜在的地方财政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五是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因素的持续影响下,金融机构脆弱性很有可能再次上升。

  六是内、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仍处于多元化、友岸化等多重调整中,进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带来压力。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