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国青年就业状况分析(2021年8月)

发布日期:2021-08-03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43240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摘要】青年作为就业关注的重点群体,受新冠疫情影响其就业形势也有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多方收集数据和信息,对我国青年的就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疫情时代,青年“慢就业”趋势更加明显,“稳就业”心态有所加剧,“新就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青年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失业风险较高,稳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我国就业市场也遭受了较大冲击。目前,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青年作为就业关注的重要群体,就业状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面临新的挑战。

  一、青年就业现状

  (一)教育年限延长导致青年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青年劳动参与率低于总劳动参与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6-24岁、16-59岁劳动参与率分别为57.4%和79.3%,较2000年分别下降了15.9和6.3个百分点,青年劳动参与率下降明显,这一趋势与世界发展基本一致。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20年世界青年就业趋势:科技与未来工作》的统计,世界平均看,1999-2019年间,青年(15-24岁)劳动参与率从53.1%下降至41.2%,下降了11.9个百分点。青年劳动参与率下降与劳动者继续参加教育有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断增多,相应推迟了青年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同时,青年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可能导致成年劳动参与率上升,使总劳动参与率变动不明显。

  (1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国际上所说的青年就业问题一般指15-24岁的人的就业问题,而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我们将讨论的青年就业问题中的“青年”定义为16-24岁群体。)

  (二)新成长劳动力供给不减,青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

  从劳动力供给看,16-25岁青年占据新成长劳动力的绝大多数,就业群体以高校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为主。根据人社部统计,近几年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基本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青年劳动力供给总量依旧较大。根据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劳动力供求监测信息,近年来16-24岁青年求职人数在所有求职者中所占比例在25%左右波动,2020年第四季度为25.2%,人力资源市场中约有1/4的求职人员属于青年。

  (三)青年失业率较高且波动性大,稳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

  由于青年时期是人生步入社会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步阶段,青年人就业经验和能力相对不足、就业心态不够成熟,导致青年人的失业风险普遍高于其他就业群体。国际劳工组织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国家的青年人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约是成年人失业率的3倍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16-24岁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平均在13%左右,与5%左右的全国调查失业率相比,是其2.6倍。同时,青年群体的调查失业率波动性更大、受影响时间也更长。2020年春季,疫情带来的人员管控限制,导致大量青年求职招聘受阻,7月青年调查失业率上升至16.8%,达到历史最高点,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的2.9倍。之后,随着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2021年6月全国调查失业率已经降至5.0%,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青年调查失业率为15.4%,和上年同期持平,青年就业仍未完全恢复。


图片1.png

图1 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青年调查失业率


  (四)青年人口总量下降影响青年失业人口规模有所回落。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16-24岁青年失业人口规模约700万人,占16岁及以上全部失业人口的1/3,普查的青年失业率为6.4%,城镇失业率高于农村。由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长表数据还未公布,根据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三者相乘,可以粗略计算失业人口规模。2020年,16-24岁青年人口总量约为13059万,其中城镇和农村青年人口分别为5694、7365万人,考虑青年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按50%估算,城镇、农村青年失业率分别按13%、5.5%计算,则16-24岁城镇、农村青年失业人口约为370、203万人,青年失业人口总规模约为570万人,比2010年失业人口规模约下降20%。分析认为,青年失业规模下降,一方面是劳动参与率下调导致,另一主要原因是青年人口总量的影响,16-24岁青年人口从2010年的2亿人口下降至2020年的1.3亿,下降趋势明显。


表1 2010年16-24岁青年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单位:万人)

QQ截图20210803134621.png


图片2.png

图2 2010-2020年16-24岁青年人口预测

(2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按固定水平死亡率推算,未考虑城乡间迁移。)


  二、青年就业新特点

  (一)青年“慢就业”趋势明显

  当前青年“慢就业”“主动不就业”现象日益凸显。这个现象有一个国际通用名称——“尼特族”。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有将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尼特族”,而且自2005年以来,任何地区的“尼特族”青年比例都未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青年“慢就业”现象的成因较多,一方面与家庭的支持和青年自身价值取向有关,但另一方面,疫情的爆发更加助推了“慢就业”趋势的发展。突然爆发的疫情使得2020年春季招聘严重受阻,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用人需求收缩,青年就业压力明显加大,由于难以在短期内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青年被迫选择了“慢就业”“缓就业”的方式。

  

图片3.png


图3 2020年和2021年毕业生去向调查对比

(3 “尼特族”是英文“NEETs”的音译,是英国政府反社会排斥办公室于1999年首创的术语,指处于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三种状态并存的社会群体。)

  (二)青年“稳就业”心态加剧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青年就业求稳心态更强。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停工停产,员工的工作稳定性和工资待遇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了规避风险,青年人的择业观也更倾向于求稳。根据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在调研应届毕业生求职看中的因素时,29.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大环境不好、求稳更重要”,同比上升10.3个百分点,同时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等制度体制保障内的单位成为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去处,热衷度有所提高,42.5%和11.4%的毕业生认为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是求职的首选,同比分别上升6.5和5.8个百分点。从202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情况看,受疫情影响,2021年招录人数和报名人数均有所上涨,报名人数151.2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招录25726人,13172个职位,招录人数同比增加1598人,平均竞争为54.5:1,比去年有所上升,国考热度不减。

  

图片4.png

图4 2020年和2021年毕业生求职去向调查对比


  (三)青年“新就业”规模壮大

  疫情的持续给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给一些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应用,线上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增长。青年人思维活跃,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是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些新技术和新商业中来,实现新的就业。数据显示,外卖、快递、网络直播等服务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更强。阿里巴巴发布的《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平台骑手超过300万人,其中“90后”占比近50%,新注册“00后”蓝骑士数量同比增长近2倍。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通过美团获得收入的骑手总数达295.2万人,同比增长16.4%,90后骑手占据近半壁江山。2020年,“直播经济”业态主要岗位的人才需求量也快速增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超1000万人。BOSS直聘发布的《“带货经济”从业者现状观察》显示,57.3%的“带货经济”从业人员处于20-25岁之间。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春季招聘,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的应届生招聘市场迅猛发展,应届生招聘需求同比增长57.6%,应届生关注度同比增长70%。

  三、青年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青年找工作难度增加。

  当前国内经济仍未完全恢复,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增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5月,投资、消费、进出口较2019年同期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2%、4.5%、11.8%,国内需求仍待释放。从就业和经济的关系看,经济不景气将直接造成企业用工需求缩减,对新成长劳动力影响较大。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60.7%受访者表示招聘会变少了,54.1%则表示企业针对大学生的招聘变少了。而从青年人对就业形势的判断来看,复旦大学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显示,72.2%的大学生同意“未来两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仅有6.3%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仍持乐观态度,后疫情时代下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认知。从调查失业率的走势也不难看出,当前青年失业风险仍偏高,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仍不容易。

  (二)青年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我国青年劳动力的专业素质、求职观念等方面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从专业素质看,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变化,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人才供求在学历、专业、职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问题。从求职观念上看,青年人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也会造成就业难和找工作难同在。正如前述所提到的,青年人就业的求稳心态导致招聘市场私营、个体企业招人难,国有企业、机关就业人员竞争激烈,并且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愿从事制造、建筑等行业,认为工作环境拘束、工作枯燥,更倾向于追求自由的工作环境,愿意从事白领等职业。同时,青年人对工资的预期也往往较高,而企业则面临较大的人工成本压力,供需矛盾突出。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企业对学历要求更加苛刻,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0应届生招聘中,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比例同比增长13%,62.5%的公司表示接下来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员工能力和招聘水平,对应届生的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责任意识、读写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更看重。

  (三)部分青年人就业质量令人堪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青年就业的分析,青年人从事的工作往往与低工资、低社会保障以及恶劣的工作条件等联系在一起。调查显示,全球就业青年人中约30%的人员尽管有工作,但仍然处于极度或中度贫困之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年轻工人正经历着非正规就业。在我国,疫情的爆发虽然助推了新业态就业形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强度大、保障水平低等就业质量问题。美团研究院《2019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显示,40.2%的新职业从业者无法实现每周双休,10.6%的新职业从业者仅能在春节期间休息。超七成新职业从业者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其中,27.8%的新职业从业者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BOSS直聘发布的《“带货经济”从业者现状观察》显示,近四成的“带货经济”从业者每天平均工作8-12小时,17.8%的主播最长连续直播10小时以上,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带货经济”从业者只要醒着就在面对镜头工作。还有新业态经济带动增长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其从业人员更是适应了“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此外,这些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关系认定、基本权益保障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