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6日)

发布日期:2021-07-22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912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一、相关领域

  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1-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2.2%。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4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0%。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3.8%、4.4%。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4月份持平。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3小时。

  澳门2021年3月至5月就业调查

  金融界网: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就业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3月至5月总体失业率为3.0%,本地居民失业率为4.1%,均与上一期(2021年2月至4月)持平。就业不足率下跌0.6个百分点至4.2%。

  居澳劳动人口共39.06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68.9%。就业人数为37.87万人,本地就业居民为27.86万人,较上一期分别减少3,800人及3,000人。按行业统计,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减少,饮食业则有所增加。

  失业人数为1.19万人,较上一期减少100人。寻找新工作的失业人口中,之前从事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和建筑业的占多;另一方面,寻找第一份工的新增劳动力占总失业人口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至6.5%。

  就业不足人数为1.63万人,较上一期减少2,600人,其中以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和建筑业的占多。

  与2020年3月至5月比较,就业不足率及失业率分别上升1.6及0.6个百分点,劳动力参与率则下跌1.6个百分点。

  澳洲6月份就业人数增30多万,创历史新高

  和讯网:根据澳洲最新的市场调查公司罗伊·摩根公布的就业系列数据显示,6月份,澳洲的就业人数增加了30.5万人,创下总就业人数1,337.4万人的历史新高。

  调查数据显示,6月份,澳洲的全职就业人数连续第八个月增加,6月份的全职就业人数882.6万人,比5月份增加了14.7万人,创下纪录。6月份的兼职就业人数增加了15.8万,达到454.8万。

  6月份有139万澳洲人失业,比5月份减少了9.9万,失业率为9.4%,而就业不足率基本保持在8.5%(126万人)。6月份的劳动力为1,476.8万人,包括1,337.4万名就业的澳洲人和139.4万名寻找工作的失业中的澳洲人。

  目前,澳洲总体就业人数(1,337.4万)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1,291.3万),6月份的失业或就业不足人数达265万,占劳动力的17.9%。

  在封锁之前,就业趋势非常好,6月份就业人数增加了30.5万,达到1,337万的历史高点。6月份全职和兼职就业都有所增加,全职就业连续第八个月增加了14.7万,达到882.6万,创下了历史记录。”

  自2020年3月下旬全国范围内的封锁触底以来,全职就业人数现在已经增加了100多万,而且自去年10月维州漫长的第二次封锁结束以来,全职就业人数每个月都在增加。

  日本连续3个月人均工资收入同比增长

  NHK网站:7月6日消息,日本厚生劳动省每月都会以全国3万余家聘用5人以上员工的企业单位为对象实施勤务与劳动状况统计调查。7月6日,厚生劳动省公布了今年5月的统计快报。

  快报显示,包括基本工资和加班费等补贴在内,今年5月受访单位员工的人均工资收入为27万3777日元,与第一次发布紧急事态宣言的去年5月相比,增加1.9%。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增长。其中,加班费等非固定工资收入人均1万7486日元,同比增加了20.7%。

  但与前年5月相比,今年5月的人均工资收入下降了0.5%,人均非固定工资收入下降了11.2%,均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日本厚生劳动省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长期化的情况下,行业不同,企业的业绩等也出现了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严密关注今后调查结果的走向。”

  二、宏观经济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高

  中国新闻网:国家统计局7月6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仍继续保持增长。

  经核算,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0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表现亮眼。分三次产业看,“三新”经济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比为4.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占比为43.4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比为52.2%。

  新经济新动能逆势成长,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快速成长,在应对疫情冲击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1%,明显快于全部工业增速。1月至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3.2%,也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新业态发展迅猛,平台经济、网上零售等持续活跃,1月至5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5.6%,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持续较快,5月份,智能手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分别增长87.5%、50.1%、49.2%、43.3%。

  机器人市场规模十年或增10倍

  工人日报:十年,10倍左右的增长,这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全球机器人市场给出的增长预期。

  据该公司最新研究报告评估,202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大约250亿美元左右。报告同时预测,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600亿至2600亿美元。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看来,机器人是指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预期任务的可编程执行设备。

  而国际机器人联盟则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是指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环境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以外,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最早出现、也是最早得到大规模应用的机器人产品。仅在2019 年,全球共新增工业机器人36.5 万套,亚洲地区的安装量就占到了全球总安装量的三分之二。

  不过,在几种机器人中,波士顿咨询报告尤其看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新兴领域,服务机器人高度融合了智能、传感、网络、云计算等创新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相结合,为促进生活智能化及推动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

  报告称,到2030年,专业服务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至1700亿美元,远超400亿至500亿美元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

  以中国市场为例,相关数据也印证着波士顿咨询的这一判断。

  据赛迪顾问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83.8亿元,同比增长37.4%,市场的投融资规模更是在2020年激增344%。

  中行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长8.8%左右

  中国网: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1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称,预计今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长6.3%左右,全年GDP增长8.8%左右,内需对中国经济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报告指出,上半年,国内疫情局部反复对中国经济恢复带来一定影响,但中国扎实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和稳定经济增长,疫苗接种加快,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期限延长至年底,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就业市场总体稳定。

  展望下半年,中行研究团队认为,外部环境变化是影响中国经济的最大变数,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步、经济复苏不平衡、政经博弈加剧、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等都加大了外部不确定性。但与此同时,中国消费、投资增长延续改善趋势,内需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报告表示,下半年中国消费保持复苏趋势有多重支撑。随着经济整体保持恢复向好趋势,同时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期限延长至2021年底,未来就业、收入有望随着经济恢复继续改善。上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促消费、稳物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也有利于消费扩大。

  疫苗接种范围进一步扩大,亦为中国消费复苏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疫苗进一步普及将使疫情对服务消费、线下消费的影响继续减小;另一方面,居民对经济恢复、出行安全等方面的信心也将因此增强,有助于消费意愿提高。总体而言,预计三季度中国消费同比增长9.5%左右,全年消费增长14.6%左右。

  报告还分析,受益于企业盈利不断改善、库存周期开启等因素,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较强。加之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大,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预计下半年制造业投资将成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