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2023年12月7日--2023年12月25日)

发布日期:2024-01-17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908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动态综述

(2023年12月7日--2023年12月25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11月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平稳,且在持续改善

央视新闻网:1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今年以来,在稳就业各项政策举措的持续作用下,随着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就业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1月份就业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平稳。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保持在5%的水平。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整体就业形势比较平稳,而且在持续改善。

二是农民工就业继续改善。11月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4%,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

三是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11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7个百分点。


新产业带动人才需求快增 释放就业新空间需多方发力

经济参考报:智联招聘季度就业景气指数显示,今年二季度就业有所承压,三季度开始恢复,四季度也在继续恢复。另外,三季度就业景气指数已经环比上升达到1.53,跳出‘就业关注区’。2023年就业情况总体保持稳定,工作岗位相对富余。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一面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越走越深,另一面是数字技术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些都打开了就业新空间。

智联招聘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暨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上发布的《2023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新兴产业动能加速释放,带动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强劲增长。2023年1至6月,新能源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达36.1%,新制造领域的工业自动化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为6.9%。

与此同时,从数字职业招聘需求占比来看,生产/加工/制造行业从2022年的12.6% ,大幅扩大到2023年上半年的17%。扩展比较迅猛的还有能源/矿产/环保行业,数字职业招聘需求占比从去年的4%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3%。

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2023年一大年度热点,求职者也积极向人工智能职位靠近。不管是调研结果还是平台数据,均表明求职者对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从调研结果看,52.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求职过程中考虑申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岗位。

面对产业迭代带来的人才就业新趋势,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院校以及个人各方需共同发力,助推就业新空间加速释放。

四川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四川大学人力资本开发研究所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技术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必须要“有所准备”,思考如何进行专业课程的升级,以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化的人才。一方面是建立‘泛在学习平台’,培养具备叠加更多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则要扩充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的专业,向新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下稳就业和促人才供需匹配的重要实践之一。为了更好满足产业迭代产生的新需求,在产教融合中,企业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或者直接领衔。在这方面,各地也有很多积极探索,比如有的企业专门拉出一条生产线为学生实训,未来在机制上可进一步研究探索。

据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介绍,其所在机构已经作出一些促企业和人才更好对接的探索。由企业提出具体的研发需求,通过算法等手段进行人才画像,然后在高校进行反向人才匹配,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助推企业创新升级十分有效。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增长超80%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新华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的民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扣除价格因素,2022年比2012年增长83%,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10年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按联合国的标准,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聚焦民生关切,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前三季度,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为居民增收提供主要支撑。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747元,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643元,快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0.4个百分点。

在稳就业各项政策举措持续作用下,就业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服务业较快增长带动相关行业吸纳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1877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04万人,增长2.8%;受从业时间增加等因素带动,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473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

稳物价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国内物价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今年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1,比上年同期缩小0.06,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10年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持续增强。

2012年到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降至2.45。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今年以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各地各部门抓住重点、精准施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大扩岗稳岗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居民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吸纳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创业,消除同工不同酬现象,稳定增加劳动收入。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以创业就业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项政策措施叠加发力。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1亿户,是2012年的3倍多。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2亿户,成为稳就业、促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31省份人口抚养比:7省总抚养比超50% 这些地方老年人口抚养比高

第一财经: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1.8%。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注:这里所指劳动年龄人口为15-64岁群体)。总抚养比就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相加之和。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梳理发现,从老年人口抚养比来看,辽宁、重庆、四川、江苏、上海、山东、吉林、湖南、黑龙江、天津位居前十,均超过了24%,其中最高的辽宁达到了28.77%。

有17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低于20%,包括西藏、新疆、广东、青海、宁夏、海南、云南、福建、贵州、江西和甘肃,其中大多来自西部和华南地区,整体来说这些省份出生率较高,老龄化程度较低。

2010年以来,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分地区来看,31个省份中,各地的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哪些差异?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公布的数据梳理发现,2022年,有7个省份的总抚养比超过了50%。

7个总抚养比超过50%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广西、贵州、山东、湖南、河北、安徽。包括河南、广西等地,总抚养比之所以高,与人口流出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流出有关。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因此抚养比也会显得比较高。

不过,一些省份虽然总抚养比较高,但未来人口红利仍比较大。比如河南、广西和贵州的少年儿童抚养比均超过了30%,这些地方当前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人口大市通过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加快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人口就近就业和就近城镇化。

有7个省份的总抚养比低于40%,分别是黑龙江、北京、浙江、内蒙古、广东、上海和吉林。总抚养比低的省份,既有京沪粤浙这些经济发达,人口流入较多的省份。也有黑龙江、吉林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中,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总抚养比低,与当地的人口出生率低有关,由于出生率低,因此少儿人口占比较低,少儿抚养比也比较低。同时,由于少儿人口占比低,15-64岁的年龄段人口占比并不低,因此总的抚养比也比较低。

北京、上海、浙江作为发达省份,城镇化率很高,人口出生率较低,加上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因此15-6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较高,因此人口的抚养比也比较低。

通常来说,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城镇化率高居全国第四,但广东去年的人口出生率达到了8.3‰,位居全国第八。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一方面,广东常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省外流入人口总量非常大,流入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处于婚育年龄的比例比较高。另一方面,像粤东的潮汕、粤西的湛江等地,虽然这些地方近年来生育意愿也在下降,但受传统的生育文化影响,相对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的生育意愿仍比较高。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高,因此广东的少儿抚养比远高于京沪浙等地,达到了25.67%,高于24.88%的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根据七人普的数据显示,广东的省外流入人口达到了2962.21万人,接近3000万大关,在全国遥遥领先,比2010年增加812.34万人。由于省外流入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广东15-64岁年龄段人口总量很大,因此广东的老年人口抚养比较低,只有13.3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3%)。


二、宏观经济

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2024年我国GDP增长5%左右

新华网:中国银行研究院12月12日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预计,四季度我国GDP增长5.6%左右,2023全年增长5.3%左右,高于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展望2024年,外部环境或有所改善,稳增长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国内需求有望持续修复,在政策发力和市场驱动下,我国经济将向潜在增速水平回归。预计2024年GDP增长5%左右。

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5.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2.2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无疑是2023年最大的亮点。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6.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不仅高于疫情期间水平,也高于疫情前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积压的消费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叠加供给优化、业态升级刺激潜在消费需求的结果。

报告指出,今年我国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实物消费。1-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明显高于商品零售额5.6%的增速。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表现强劲。2023年以来,公共假期旅游人数及收入均明显回升,其中,中秋、国庆假期人均旅游收入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报告预计,2024年我国消费有望持续恢复,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2024年我国居民收入和预期有望持续改善,为消费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在我国经济持续恢复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均已出现改善迹象。2023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5.9%,高于GDP增速5.2%,扭转了此前居民收入增速慢于经济增速的局面;三季度当季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9.8%,表现不仅好于疫情期间同期水平,也好于疫情前同期水平。未来,随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望持续改善,消费增速将逐渐向疫情前水平收敛。

报告建议,我国要把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改革结合起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国际环境中,努力营造稳定和谐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推动国内需求持续回升,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海关总署: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持平 11月份同比增长1.2%

央视网: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7.96万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下同)持平。其中,出口21.6万亿元,增长0.3%;进口16.36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5.24万亿元,扩大2.8%。

今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3.7万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2.1万亿元,增长1.7%;进口1.6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4908.2亿元,扩大5.5%。

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主要特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11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58万亿元,增长1.6%,占我外贸总值的64.8%,比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6.97万亿元,下降9.7%,占18.4%。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4.99万亿元,增长6.6%。其中,出口1.98万亿元,增长10.3%;进口3.01万亿元,增长4.3%。

对东盟进出口增长,自欧盟进口增长。前11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8万亿元,增长0.1%,占我外贸总值的15.3%。欧盟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与欧盟贸易总值为5.03万亿元,下降2.2%,占13.2%。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我与美国贸易总值为4.26万亿元,下降6.9%,占11.2%。日本为我第四大贸易伙伴,我与日本贸易总值为2.04万亿元,下降6.2%,占5.4%。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7.65万亿元,增长2.6%。

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增长。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20.24万亿元,增长6.1%,占我外贸总值的53.3%,比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6.08万亿元,下降0.8%,占我外贸总值的16%。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1.54万亿元,下降9%,占我外贸总值的30.4%。

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6成,其中手机、汽车出口增长。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66万亿元,增长2.8%,占出口总值的58.6%。同期,出口劳密产品3.73万亿元,下降2.6%,占17.3%。

铁矿砂、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0.78亿吨,增加6.2%,进口均价(下同)每吨788.8元,上涨2.3%;原油5.16亿吨,增加12.1%;煤4.27亿吨,增加62.8%;天然气1.07亿吨,增加8.5%;大豆8962.5万吨,增加13.3%;成品油4322.5万吨,增加86.6%。此外,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2699.5万吨,减少3.7%;未锻轧铜及铜材504.2万吨,减少5.9%。同期,进口机电产品5.91万亿元,下降6.5%。


2023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60814亿元,同比增长2.9%(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3%,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26%。1—11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35267亿元,同比下降0.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647亿元,同比下降0.2%;第二产业投资146959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304207亿元,增长0.3%。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0%。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4.4%。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8%。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1.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0.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5%。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4.5%,中部地区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西部地区投资下降0.2%,东北地区投资下降2.4%。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1%,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3%。


2023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7%。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

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制造业增长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9%。

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股份制企业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4%;私营企业增长5.2%。

分行业看,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8%,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0.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4.8%,纺织业增长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0.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汽车制造业增长20.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2%。

分产品看,11月份,620种产品中有367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1044万吨,同比增长4.2%;水泥18979万吨,增长1.6%;十种有色金属650万吨,增长7.1%;乙烯269万吨,增长4.8%;汽车295.3万辆,增长23.6%,其中新能源汽车100.6万辆,增长35.6%;发电量7310亿千瓦时,增长8.4%;原油加工量5953万吨,增长0.2%。

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同比上升0.5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0%。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