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2023年11月23日)

发布日期:2024-01-17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2007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


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驱动的新型灵活就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就业形态,对于稳定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23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本报告基于2018年1月-2023年5月“智联招聘”网站脱敏的职位需求和求助者简历投递数据,对我国新型灵活就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供需主体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背景介绍

1.新型灵活就业迅速发展

数字经济催生了新型灵活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新型灵活就业由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所驱动,雇佣关系相对灵活,工作自主权较高,进入门槛较低。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算法的迅速发展,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新型灵活就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外卖骑手达千万人规模,单个平台企业的外卖骑手可达600多万人,行业平台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也高达160多万人。据阿里研究院预测,2036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者可能达到4亿人的规模。与传统灵活就业不同,新型灵活就业主要集中于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的各个行业中。我国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型灵活就业也必将不断壮大。

2.概念界定

新型灵活就业。本报告中的新型灵活就业是指由数字经济发展所驱动,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型就业形式,新型灵活就业在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等方面都与传统灵活就业有显著区别。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本报告使用“智联招聘”网站中的雇主招聘职位数据对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进行识别,具体包括八类工种:平台电商、生活配送、生活服务、平台微商、知识服务、自媒体、平台直播、共享出行司机。除此以外的其他招聘职位均被认为是传统就业职位。另外,本报告的分析只涉及全职招聘职位,不包括兼职招聘职位。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本报告使用“智联招聘”求职者简历投递数据对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进行识别。申请过以上八类新型灵活就业工种(一种或多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从未申请过新型灵活就业工种的求职者,被标记为传统就业求职者。

3.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与求职规模

(1)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规模保持增长

2020年第1季度到2023年第1季度,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人数占比呈现增长态势。具体来看,全国层面新型灵活就业招聘人数占比由2020年第1季度的13.8%上升至2022年第2季度的28.8%,之后回落至2023年第1季度的19.1%,这可能反映了疫情后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与2018-2020年相比,2020-2023年新型灵活就业招聘需求占比均有所提高。

1.png


(2)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求职总人数中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数量占比不断提高,由2020年第1季度的18.6%上升至2023第1季度的23.2%。

2.png


总体而言,“智联招聘”在线招聘和投递简历数据显示,无论从招聘端(需求侧)还是求职端(供给侧)来看,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约占到总体就业人员规模的五分之一。


二、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特征分析

1. 招聘职位的需求结构

(1)华东地区的招聘需求增长更快

在2020年第1季度,全国各地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量的占比分布相对均衡,占比在12.0%-16.4%中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量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中,华东地区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需求增长最快,在2023年第1季度的招聘量占比达到20.7%,相比2020年第1季度增长了7.3个百分点。此外,中南地区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需求也较多,2023年第1季度的占比达到19.7%。

3.png


(2)八类工种中生活配送和平台直播需求占比最高

2020年第1季度到2023年第1季度,生活配送工种的占比最大,并且在2021年第4季度经历了大幅上升,2023年第1季度达到69%。平台直播工种的占比位居第二,2023年第1季度达到18%。知识服务工种的占比在2021年第3季度之前保持明显上升趋势,之后快速下降,这可能与教培行业的需求下降有关。共享出行司机和生活服务工种的占比随时间推移保持平稳,而自媒体、平台微商、平台电商等工种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4.png


(3)与数字经济关联度越高的行业和职业,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渗透率越高

交通/运输/物流/仓储行业中新型灵活就业招聘职位占比高达44%,其次是文化/传媒/娱乐/体育业,占比为27.7%。招聘需求最大的生活配送和平台直播这两类工种恰好对应于这两个行业。而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渗透率较低的行业是能源/矿产/环保、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业,其占比只有2.1%、2.8%和3.4%。

与互联网紧密关联的一些职业,如影视制作、配送理货、新媒体运营和演艺人员/经纪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渗透率均超过50%,最高达到79.4%。即对于这些职位,灵活就业为主要就业形态。

5.png


6.png


2. 招聘职位的能力要求与待遇水平

(1)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对求职者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相对更低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不限学历的招聘职位占比高达59.6%,远高于传统就业职位中不限学历的招聘职位占比(31%);而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学历要求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以及研究生的招聘职位占比分别为7.1%、23.1%、9.9%以及0.3%,均低于传统就业职位中相应学历要求组别(11.6%、33.6%、22.1% 以及1.7%)。

7.png


所有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对工作经验要求为不限、1年以下经验以及1-3年的招聘职位占比分别为5.7%、6.9%以及65%,均高于传统就业职位中对应的工作经验要求组别(3.2%、4%以及50.2%);对工作经验要求为3-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招聘职位占比分别为17.9%、4.2%以及0.3%,均低于传统就业职位中对应的工作经验要求组别(28.4%、12.5%以及1.6%)。

8.png


以上关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未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招聘职位属性(是否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影响。本报告进一步基于2022年8-9月“智联招聘”职位端微观抽样数据,利用实证模型对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能力要求(学历、工作经验)展开验证。在实证模型中控制了职位对求职者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招聘企业所有制类型和企业规模,并引入了城市、行业和职业固定效应。整体回归结果表明,即使在考虑了行业、职业和其他职位特征的情况下,对学历不做要求的招聘职位仍然更有可能为新型灵活就业职位;若招聘职位对学历要求越高,该职位属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可能性越低。类似的,对工作经验要求越高的职位越不可能是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换言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为求职者设定了较低的进入门槛,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2)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工资水平更高

传统就业职位中最常提供的工资水平为6001-8000元,占比为24.8%,而在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最常提供的工资水平为10001-15000元,占比高达30.3%。

9.png


(3)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福利水平比传统就业职位更低

比较而言,传统就业职位的社保覆盖率远高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从变动趋势来看,传统就业职位的社保覆盖率在2022年第3季度之前基本上保持平稳,约为65%;在2022年第3季度之后略微下降,占比约为55%。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社保覆盖率在2021年第2季度之前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之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1季度占比只有19%,与传统就业职位社保覆盖率的差距有所扩大。整体来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福利水平相对更低。

10.png


在与数字经济关联密切的行业和职业中,新型灵活就业职位的渗透率较高。因此,在相同的行业和职业中比较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与传统就业职位的社保覆盖率才更有意义。我们同样借助类似上述的实证模型来比较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与传统就业职位在提供五险一金可能性方面的差异。整体回归结果表明,在同时控制行业、职业和其他职位特征时,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五险一金的可能性并未比传统就业职位更低。由此可见,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与传统就业职位提供的福利差异主要是由于职位所在行业和职业等特征差异导致的。


三、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特征分析

前文分析了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招聘端的特征,本节利用2018-2023年全国层面求职者的随机抽样数据,从供给侧的角度刻画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特征以及简历投递行为。

1. 求职者的特征

(1)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以女性居多,尤其是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

传统就业求职者中女性占比仅为46.17%;而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女性超过半数,占比为53.48%。该结果表明新型灵活就业在女性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更大。

11.png


此外,从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性别构成来看,知识服务、平台电商以及平台直播等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以女性居多,比例均超过60%。而共享出行司机和生活配送等体力型工种的求职者中男性占绝对多数,比例超过80%。

12.png


(2)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更加年轻,尤其是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5岁以下人数占比接近50%,高于传统就业求职者中25岁以下的人数占比(38%);而在其他较年长的年龄阶段中,传统就业求职者数量占比则略高于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由此可见,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群体更加年轻。

13.png


从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平台直播、自媒体、知识服务以及平台电商等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中30岁以下的比例较高,均达到80%左右。而共享出行司机和生活服务等体力型工种的求职者中30岁以下的比例相对更低。

14.png


(3)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工作经验更少,尤其是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工作经验为1年及以下、1-3年和3-5年的求职者占比分别为11.8%、20.3%和17.5%,均高于传统就业中相应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数量占比;而工作经验为5年以上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比均低于传统就业求职者占比。

15.png


从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分布来看,平台电商、平台直播、知识服务以及自媒体等工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普遍较少,工作经验少于5年的比例均超过50%。

16.png


(4)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受教育程度更高,尤其是技能型工种的求职者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求职者占比分别为45.5%和6.2%,均高于传统就业求职者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求职者占比(42.6%和5.4%);而本科以下学历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比普遍比传统就业求职者要低。总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来说更高。

17.png


从新型灵活就业工种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知识服务和自媒体等工种求职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极高,均超过80%。

18.png


2.简历投递行为

(1)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投递简历更多

申请平台微商工种的求职者年平均投递简历数量最多,可达人均202份;而申请生活配送工种的求职者年平均投递简历数量最少,为人均62份,但仍高于申请传统就业职位求职者的年平均简历投递数量(人均30份)。

19.png


(2)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更快找到工作

本报告利用求职者2022年8-9两个月内在“智联招聘”网站上的每天登录情况来计算其活跃时长,并进一步判断其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若求职者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没有登录行为,则认为该求职者有较大概率已经找到工作。图20展示了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和传统就业求职者求职活跃时间的分布情况。整体而言,相比传统就业求职者,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求职活跃时间更短,换言之,他们可能更快找到工作,结束在平台上的工作搜寻行为。据测算,近50%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在20天内可以找到工作,比传统就业求职者的这一比例(40.6%)高了9个百分点;其中,11天内可以找到工作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和传统就业求职者的占比分别达到33.4%和26.6%。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求职者的在线活跃时间较长。例如,在线活跃时间超过50天的传统就业求职者达到32.1%,而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这一比例则相对较低,为22.6%。此外,不论求职者当时的就业状态是离职还是在职,均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20.png


(3)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存在学历过度匹配的情况更普遍

本报告基于学历特征来考察求职者人力资本水平与职位人力资本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若求职者的学历水平高于所投递职位的平均学历要求,则定义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属于过度匹配;若求职者的学历水平与所投递职位的平均学历要求相同,则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属于恰好匹配;若求职者的学历低于所投递职位的平均学历要求,则求职者与投递职位之间属于匹配不足。

无论是在传统就业求职者还是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当中,学历过度匹配(即求职者向下投递)的情况均普遍存在,且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相比传统就业求职者存在学历过度匹配的情况更为明显。在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存在学历过度匹配、恰好匹配和匹配不足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5.1%、2.6%和2.4%,而在传统就业求职者中,对应比例分别为80.0%、13.1%和7.0%。

21.png


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存在学历过度匹配的人数占比分别为85.7%、94.7%、94.7%、95.4%和98.5%,而存在学历匹配不足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3.8%、4.8%、3.3%、0.8%和0.2%。可见即使是在不同学历水平组别中,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也都更可能投递比自身学历水平低的职位,并且随着学历水平的提升,过度匹配的情况不断增加,而匹配不足的情况不断减少。

22.png


综合来看,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更可能“向下兼容”,即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高于所投递职位的要求,出现过度匹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由于新型灵活就业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相对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对求职者的资质要求更低。

 (来源:智联招聘网)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