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9-06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767
动态综述
(2023年8月16日--2023年8月31日)
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一、相关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上半年以工代赈带动120余万名低收入群众就业
中国网: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2023年上半年,各地通过在相关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已累计吸纳群众务工就业达120余万人,发放劳务报酬140亿元,人均增收1.1万余元,有效拓宽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城乡就业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
1.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
25个省份在57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涉及交通、水利、能源和生态等建设领域,目前已累计吸纳12万名群众务工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6亿元,带动人均增收1.3万余元。例如,四川、西藏在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2万多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6万元。湖南、甘肃、新疆等7个省(区)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生态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4800余名群众务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亿元。陕西、宁夏、甘肃在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枣阳)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1200余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9万元。
2.在中央投资专项项目中积极实施以工代赈
26个省份在中央投资专项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包括水利、农业农村、生态、城镇建设四大领域,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等16个专项,共吸纳近22万名当地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25亿元,人均增收1.1万元。其中,吉林、西藏、湖南等22个省(区、市)在水利领域中央投资专项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吸纳3万名群众就业,带动人均增收1.5万元。
3.在地方各类重点工程项目中全面实施以工代赈
29个省份积极推动在省、市、县三级各类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涉及项目4200余个,其中省、市级重点项目近1000个、县级重点项目超3000个,包括农业农村、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生态、能源、灾后恢复重建等七大领域,带动66万名群众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人均增收约1.3万元。
4.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林草等部门,指导各地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进一步放大“赈”的效果。2023年上半年,28个省份在5700余个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务工群众24万名,已发放劳务报酬14.4亿元。
《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商业养老服务市场存在四大难题
经济参考网: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1个亿,占比达到14.9%,已进入中度老龄化。根据专家预测,2035年之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9亿,占比超过23%,我国也将进入深度老龄化。
需求催生市场。“在需求的推动下,保险企业与地产企业等重量级玩家纷纷进入养老产业。”8月16日,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尼尔森IQ发布的《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伴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逐步释放,保险企业与地产企业等纷纷进入养老产业。
《白皮书》指出,商业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机构养老参与方和社区及居家养老参与方。其中机构养老参与方主要是保险公司、地产公司和医院;社区及居家养老参与方主要是居家护理公司、家政保姆公司和智能化科技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商业养老服务参与的主体很多,且参与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当前的商业养老市场依然处于发展初期,无法满足当前老年人的差异化服务需求和偏好。《白皮书》指出,商业养老服务市场存在四大难题:国内养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缺乏龙头企业,自身定位模糊; 养老服务人员数量、质量双低,流失率高; 供给与有效需求存在错位。
以缺乏龙头企业,自身定位模糊为例,《白皮书》认为,养老市场缺乏标杆企业的示范推动力量,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能力受限,市场发展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在长尾市场竞争中参与企业众多,供给方尚未明确自身产品服务定位,核心竞争力界限不清,导致供给内容同质化程度高。
据此,《白皮书》对商业化养老服务供需趋势做了分析。其认为,从需求侧看,养老服务需求多元且分层的特征已逐步显现,从基础养老服务需求到高阶情感需求均有未被满足的空白,有待市场精细化供给;从供给侧看,对老年人需求认知与挖掘还不够,服务供给高度同质化,有待建立覆盖不同支付能力、不同模式选择、不同服务需求的“银发市场”,充分激发市场需求释放和转化;从竞争主体格局看,一、二线等高线城市商业养老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长尾发展现状在低线城市依然持续,需进行差异化竞争;从商业模式层面看,行业收入水平有望改善,新技术管理手段可降低运营成本,不同主体将找到盈利点,进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养老行业。
香港最新失业率降至2.8%
中国新闻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8月17日公布,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2023年4月至6月的2.9%,下降至2023年5月至7月的2.8%。同时,就业不足率在该两段期间保持不变,维持于1.1%的水平。
按行业分析,今年5月至7月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的失业率,比上一个阶段下降了0.3%至3.7%。其中,零售业和住宿服务业的失业率均下降0.2%,分别至3.3%和2.8%,餐饮服务活动业的失业率下降0.5%至4.3%。大多数其他行业的失业率也下降,尤其是运输业、资讯及通讯业,以及地产业。
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7月总就业人数上升至370.8万人,增加约1.92万人;总劳动人口上升至381.97万人,增加约1.73万人;失业人数为11.17万人,减少约1900人;就业不足人数为40500人,减少约1000人。
大新银行经济研究及投资策略部预料,下半年香港失业率有望继续维持略低于3%的水平。香港建造业输入外劳计划预料下月底前完成首轮审批,或有助纾缓相关劳动力需求。不过,由于劳动及就业人口仍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或继续限制香港经济增长潜力。
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1个月新低
新华网:美国劳工部8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环比减少4000至22.8万,为7月29日一周以来最低水平。
数据显示,上周波动较小的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四周移动平均值增加250至23.75万。同时,截至8月19日一周,美国全国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172.5万,环比增加2.8万。反应投保人员中正接受失业救济人数占比的投保失业率环比增长0.1个百分点至1.2%。
咨询公司MFR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仍然很低。这意味着,尽管科技等行业裁员已较为普遍,且网上招聘数量亦在减少,但大多数企业仍在加紧招聘或留住员工,并寻求更多削减成本的方式。由于货币政策大幅收紧的全部影响尚未显现,未来劳动力市场将跟随信贷环境收紧而降温。
二、宏观经济
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重要引擎 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央视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28日发布了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报告》显示,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024万个;IPv6活跃用户数达7.67亿;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另外,《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多类应用用户规模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截至今年6月,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1%、96.8%和95.2%;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3492万人、3091万人、3592万人,增长率分别为8.0%、7.3%和7.3%,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三类应用。
1.数字经济有力助推经济回升向好
《报告》显示,在上半年我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重要引擎,有力助推了经济回升向好。
《报告》显示,互联网服务体验与用户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我国移动和固定宽带的下载速率同比分别提升了59.9%和15.1%,移动数据流量资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信息无障碍能力持续增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1735家主流常用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化改造,一批优秀改造案例在全国推广应用,持续温暖“快时代”中的“慢人群”。
工业互联网行业持续提升端、网、边、云、用的产业供给水平,促进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整合创新,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截至6月,我国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超过1.6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31个省(区、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
与实体经济相关的各项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企业紧紧抓住疫情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良好机遇,积极推动线下各场景业务复苏,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网络购物、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等领域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广大网民的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体验。截至6月,我国网络购物、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半年增长均超过3000万人。
2.网购在消费增长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业态,网购消费在助力消费增长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显示,网购占消费比重稳步提升,跨境电商等业态模式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6万亿元,增长1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6%,在消费中占比稳步提升。截至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8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加388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2.0%。
从业态发展来看,我国跨境电商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左右,跨境电商成为外贸重要新生力量;农村电商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村物流体系不断完善,为畅通城乡商贸循环、带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直播带货、产地直采、“电商+旅游+采摘”等各类新模式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源源动能。
2023年8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1.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进一步改善。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8%、49.6%和47.7%,比上月上升0.5、0.6和0.3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1.9%,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力度有所增强。新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继续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8.0%,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基本稳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6%,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2.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0%,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持续扩张。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度下降。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7%,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继续上涨。销售价格指数为50.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与上月持平。从业人员指数为46.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2%,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继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发展保持乐观。
3.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稳定扩张。
1-7月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稳定恢复
人民网: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1-7月份,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稳定恢复,出口降幅收窄,效益小幅回落,投资平稳增长。
数据显示,1-7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低3.7个和1.5个百分点。7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
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8.10亿台,同比下降1.6%,其中智能手机产量5.93亿台,同比下降7.9%;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89亿台,同比下降24.4%;集成电路产量1912亿块,同比下降3.9%。
同时,1-7月份,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8032万台,同比下降23.1%;出口手机4.14亿台,同比下降11.8%;出口集成电路1517亿个,同比下降8.3%。
在效益上,1-7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7.98万亿元,同比下降3.8%,较上半年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营业成本6.98万亿元,同比下降3.3%;实现利润总额2763亿元,同比下降26.4%,较上半年降幅加深1.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5%,较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在投资上,1-7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1.3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1.7个百分点。
7月交通运输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 主要指标同比均实现增长
央视网:交通运输部8月24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交通运输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主要指标同比均实现增长。分领域看,货运量增速有所回升,人员流动在暑期带动下持续增加,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增长,交通投资规模高位运行。
一是营业性货运量方面,7月,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7.4亿吨,同比增长7.1%,增速较6月回升2.8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35.4亿吨,同比增长8.0%;完成水路货运量7.9亿吨,同比增长6.9%;1至7月,完成营业性货运量306.7亿吨,同比增长6.8%。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225.4亿吨,同比增长7.6%;完成水路货运量52.1亿吨,同比增长7.6%。
二是公众出行方面,监测数据显示,7月高速公路9座及以下小客车出行量同比增长20.2%;1至7月,高速公路9座及以下小客车出行量同比增长35.8%。
7月完成营业性客运量9.1亿人,同比增长47.0%。其中,完成公路客运量4.1亿人,同比增长19.3%;完成水路客运量3034万人,同比增长78.3%;1至7月,完成营业性客运量52.3亿人,同比增长54.6%。其中,完成公路客运量25.5亿人,同比增长18.7%;完成水路客运量1.5亿人,同比增长128.8%。
三是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7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3亿吨,同比增长6.6%,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5.8%和8.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05万标箱,同比增长2.6%;1至7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6.2亿吨,同比增长7.8%,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7.4%和8.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亿标箱,同比增长4.5%。
四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7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486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完成公路投资2548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水运投资168亿元,同比增长20.8%;1至7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完成公路投资1.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水运投资1105亿元,同比增长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