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5-24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3813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就业形势总体向好
——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主要监测指标数据分析
部信息中心趋势分析小组
【摘要】2023年一季度,工业、服务业生产持续回升,消费由降转增,特别是居民外出、接触型服务需求快速释放,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实现良好开局。与此同时,出口恢复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制造业复苏势头有所减弱,国内外市场需求仍不充足,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够牢固。受其影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增长,调查失业率回落,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好转,但部分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减弱、青年失业率攀升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
一、外部经济环境
(一)外商直接投资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图1 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及增长率
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97.1亿美元,增长1.0%(折合26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增速比1月下降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44.2个百分点。2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06.9亿美元,同比下降6.0%,增速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80.8个百分点。从行业看,1-2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引资结构持续优化。(见图1)
(二)进、出口
图2 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
出口大幅回升,进口降幅收窄,外贸经济增长缓慢恢复。2023年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429.9亿美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月上升15.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5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上月上升2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进口2274.0亿美元,同比下降1.4%,增速比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速平均下降0.5%,比上季度上升5.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3.1个百分点。分析认为,出口增速回升主要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外需韧性和积压订单也对出口形成一定支撑;内需缓慢修复促使进口降幅有所收窄,电子和汽车产业链产品进口持续收缩。(见图2)
(三)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
数据来源:义乌小商品指数网
图3 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义乌中国小商品景气指数及价格指数
义乌中国小商品景气指数和价格指数均有所回升,市场运行景气度提升。2023年3月,义乌中国小商品景气指数为1330.19点,比去年底上升20.1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00.72点;义乌中国小商品价格指数为100.77点,比去年底上升0.2点,比去年同期上升0.12点。分析认为,随着市场恢复开市,疫情影响逐渐消散,3月小商品市场人流量迅速回暖,换季行情持续,多行业步入销售旺季,商品价格和市场景气度小幅上涨。(见图3)
(四)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海事服务网
图4 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有所下降,航运市场需求继续放缓。2023年一季度,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平均为1060点,最高为1603点,最低为530点,平均值比上季度低463点,比去年同期低990点。数据显示,一季度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总体呈V型态势,1月春运淡季指数波动下降,2月16日达最低点530点后逐步回升,但指数总体仍位于历史较低水平,显示船舶运输需求低迷、运费下降,航运市场运行不景气,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见图4)
二、国内宏观经济
(一)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 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工业经济稳步恢复。2023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增速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1-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增速比1-2月上升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一季度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多数行业保持增长,企业预期整体改善;其中,3月工业生产较1-2月继续加快,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由降转增,工业生产恢复向好态势明显。(见图5)
(二)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6 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
服务业生产同比增长加快,服务业经济明显回升。2023年3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2%,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0.1个百分点。1-3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7%,比1-2月上升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4.2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3月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0.9%、29.9%和11.9%,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显著改善。(见图6)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7 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下降,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2023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1-2月下降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3月当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3705亿元,同比下降0.7%,增速比上月下降6.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3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制造业投资增长7.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8%,投资总体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见图7)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降转增,消费市场加快恢复。2023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月上升7.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4.1个百分点。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1-2月上升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预期改善,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一季度,商品零售增长4.9%,餐饮收入增长13.9%,商品销售增势良好,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见图8)
(五)全社会用电量
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保持增长,第二、三产业用电量增速略有回升。2023年3月,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1-3月,全社会用电量212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增速比1-2月上升1.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1-3月,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7%、4.2%和4.1%。(见图9)
(六)消费者信心指数
消费者信心指数位于临界值以下有所回升,消费者对经济发展预期有所改善。2023年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4.7点,比上月上升3.5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5.8点,回升至90点以上,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有所恢复。(见图10)
(七)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继续下降,物价运行总体平稳。2023年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3%。2023年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7.5%,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0.8个百分点;1-3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专家分析认为,消费市场供应充足,食品价格温和上涨,非食品价格中能源价格有所下行,与居民出行相关的服务价格上涨较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扩大主要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以及进口依赖度较高的石油、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较多影响。(见图11)
(八)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高位回落,货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3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下降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信用扩张加快支撑M2增速维持在偏高水平,对经济恢复形成有力支撑。(见图12)
(九)采购经理指数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位于临界点之上环比回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在临界点之上较快回升,显示制造业经济恢复态势略有放缓,非制造业继续加快复苏。2023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4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2%,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9.8个百分点;两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2023年一季度,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平均为51.5%,比上季度上升3.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平均为56.3%,比上季度上升1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5.9个百分点。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制造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等均保持在临界值之上较高水平,制造业产需两端继续保持扩张,但3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濒临临界值,出口恢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感受市场需求仍有不足;服务业和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其中,随着疫情因素的消退,零售、铁路运输、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较快回升,非制造业恢复发展步伐加快。(见图13)
三、就业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高于去年同期,新增就业规模有所扩大。2023年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长4.2%,增速由负转正,比1-2月上升5.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8.2个百分点;与2021和2022年1-3月城镇新增就业两年平均数相比,2023年同比增长2.1%。(见图14)
(二)调查失业率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有所回落,16-24岁青年人口失业率仍居高位。2023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比上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比上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3月当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其中,2023年一季度,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平均为18.3%,比上季度上升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比上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当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6%,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见图15)
(三)从业人员指数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在临界值之下回升,企业用工降幅收窄。2023年3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7%,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平均为49.2%,比上季度上升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平均为48.7%,比上季度上升3.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分析认为,一季度,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总体高于去年同期和四季度水平,企业用工有所改善,但3月份指数环比回落,降至临界值之下,显示当前企业用工景气度仍不足,经济恢复基础有待巩固,企业稳岗扩岗动力还需增强。(见图16)
四、数据综合分析
2023年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大。监测指标显示,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保持增长,但增速回落;贸易出口受上年基数较低影响,3月恢复较快增长,之前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呈V型走势并低于历史同期水平;总体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下行压力加大,外资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积极因素积累增多,主要监测指标企稳回升。从供给看,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服务业生产同比增长加快,第二、三产业用电量保持稳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稳步恢复。从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降转增,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的服务需求快速释放,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和价格指数双回升,市场活力增强,国内需求逐步扩大。从预期看,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值之上,非制造业加快修复,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临界值以下有所回升,经济发展预期明显改善。
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内需求不足制约仍较明显,经济回升基础还待牢固。监测指标显示,外贸出口仅3月单月回升,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2月短暂回升至临界值之上后,3月又降至临界值附近,表明当前出口恢复仍有不确定性,外部市场需求不足将对传统外贸制造业企业信心和生产恢复形成一定制约;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一降一升,制造业和服务业恢复势头出现分化,制造业复苏势头有减弱迹象,服务业回升也仍然是初步的、恢复性的增长,疫情期间积压需求短期释放后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房地产投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同比仍在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有所扩大,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指数均降至临界值以下,显示当前经济恢复还不均衡、不充分。
受其影响,2023年一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部分行业和重点群体稳就业压力仍较大。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稳步提升,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季度均值和月末值均较上期有所回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用工降幅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收窄,显示就业形势总体有所好转,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与此同时,局部行业、群体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短暂回升后3月又降至临界值以下,16-24岁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攀升至历史高位,显示当前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问题需持续关注。
指标解释:
1. 外商直接投资(FDI):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拉动出口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2. 进、出口额:指实际进、出一个国家国境的货物的总金额。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是观察宏观经济的同步指标。出口同投资一样,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
3. 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我国出口贸易集散地,日出口集装箱突破40万箱,发往201个国家和地区,其市场外向度已达到65%以上,在全球小商品行业中占有龙头和中心地位。义乌小商品指数反映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运行状况,间接体现全球小商品行业的运行及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它包括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监测指数。景气指数基点为1000,价格指数基点为100,如果指数大于基点水平,说明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或商品价格上涨;如果指数小于基点水平,说明市场发展不景气或商品价格下跌。
4.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由若干条传统干散货船航线的即期运费加权计算而成,它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领先指标之一,集中反映了全球对矿产、粮食、煤炭、水泥等初级商品的需求。如果该指数出现显著上扬,说明各国经济情况良好,国际间的货运贸易增加,价格上涨。
5.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了经济总量的绝对水平。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反映了服务业经济活动的短期运行态势。
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投资作为对未来生产的资本要素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结合物价、货币流通变动等情况,综合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态势。
8. 全社会用电量:指第一、二、三产业所有用电领域的电能消耗总量,包括工业用电、农业用电、商业用电、居民用电、公共设施用电以及其它用电等。反映生产活动的活跃程度,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
9. 消费者信心指数: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两个指数范围均为0-200,100为临界值,100以上为经济景气或信心较足,100以下为经济不景气或信心不足。
10.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度量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CPI和PPI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11. 货币供应量: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运行中总的货币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含了流通中的现金、活定期存款等,流动性偏弱,但能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也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
12.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统计汇总、编制而成,反映了制造业经济运行及变化趋势。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根据调查机构的差异,分为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官方PMI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调查样本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汇丰PMI由汇丰与英国研究公司共同编制,调查样本则以民企、中小企业为主。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由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10个分类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的非制造业综合PMI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经济收缩。
13. 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的一项分类指数,反映了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通常以50%作为分界点,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增强;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有所减弱。
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是中国非制造业PMI指标体系中的一项分类指数,反映了非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通常以50%作为分界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时,反映非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增强;低于50%,则反映非制造业企业用工需求有所减弱。
14. 调查失业率:是指通过劳动力调查或相关抽样调查推算得到的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其中,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在调查参考期内(通常指调查时点前一周),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时的人,也包括休假、临时停工等在职但未工作的人口。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近3个月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2周内开始工作的人。劳动力的年龄下限为16周岁,没有上限。调查失业率作为与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并行的四大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对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反映就业失业状况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