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综述 (2021年12月10日--2021年12月31日)

发布日期:2022-01-12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1571

【导读】:《信息与分析》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刊发为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形势分析、社会保障研究、收入分配改革、人事人才动态等信息摘编和专题分析报告,面向部属各单位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其中的“动态综述”、“宏观经济与就业主要指标监测”、“就业形势分析”等的系列报告广受好评。

  一、相关领域

  城镇就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1%,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与上月持平。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8小时。


  58同城发布全国蓝领就业市场大数据:全国企业平均招聘月薪为7653元

  和讯网:近日,58同城招聘研究院发布《2021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年度报告》,从全国就业市场供给、需求两端深入剖析就业市场结构性调整趋势,并通过对企业招聘薪资的统计分析,反映2021年前三季度就业市场供求情况对薪资的影响;此外通过聚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与大众日常息息相关的五个行业,对蓝领就业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招聘需求呈恢复态势,各月招聘需求均呈同比增长趋势,整体较2020年同期增长64.78%。随着国内疫情趋向稳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人才市场对蓝领需求上升。

  求职供给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整体则处于恢复状态。受去年求职供给爆发期略有延后影响,叠加今年“就地过年”求职供给回暖的影响,今年2月份求职供给出现同、环比双峰值。在“金三银四”招聘旺季的带动下,求职者的求职活跃度显著提升。另外,进入三季度,求职供给再度呈现回升状态,在大学生毕业、求职者跳槽的双重作用下,求职供给于7月达到小峰值。

  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蓝领供求比(招聘需求与求职供给比值)变化趋势与疫情前(2019年)基本相同,但整体高于疫情前水平,并于5月份创下近三年新高,比值达到5.05,可见企业蓝领人才招聘需求旺盛。侧面反应出,蓝领人才所处的第三产业在经过疫情期间的调整后,线下消费频次逐渐恢复、线上消费比重显著提升,招聘需求大量释放。

  从薪资水平上看,企业招聘薪酬呈稳中有增趋势。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平均招聘月薪为7653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0.15%,各月同比增幅方面维持在5%-15%之间,环比则在5%以内,变化相对稳定。其中,7月份受就业市场招求活跃的拉动,企业招聘月薪突破8000元,同、环比双高,分别为16.62%、4.5%。得益于疫情防控得当,各行各业全面复产,基于业务发展需要,企业招聘需求全面释放,在人才供给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纷纷提高薪资水平以增加职位竞争力。

  分行业,2021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是5月,供求比达到46.52,企业招聘需求较高。批发和零售业2021年前三季度持续回暖,受零售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影响招聘需求也处于增长态势,人才较为紧缺。


  中国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2022年底前实现县级失能集中照护服务机构全覆盖

  中国新闻网:从民政部获悉,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4万个,床位817.2万张。2022年,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年底前实现县级失能集中照护服务机构全覆盖。

  在生活困难民众保障方面,截至11月底纳入城乡低保4223.8万人,截至三季度末纳入城乡特困救助供养470.7万人;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前三季度实施临时救助616.6万人次;在老年人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到34万个,床位817.2万张。

  在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国务院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国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完善相应领导协调机制。在残疾人福利方面,截至三季度末,1189.5万困难残疾人、1489.8万重度残疾人分别享受两项补贴。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面,成功寻亲逾2万人、落户安置超1.8万人,前三季度共救助53.6万人次。


  香港9月至11月失业率持续降至4.1%

  新华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6日发表的最新劳动人口统计数字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失业率由2021年8月至10月的4.3%下跌至2021年9月至11月的4.1%。

  统计数字显示,就业不足率也由2021年8月至10月的1.9%下跌至2021年9月至11月的1.8%。总就业人数由2021年8月至10月的366.65万人,上升至2021年9月至11月的367.33万人,增加约6800人。

  9月到11月期间,香港主要经济行业的失业率均见下跌。在失业率方面,建造业和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有相对明显的跌幅。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表示,这段期间,消费券计划对消费意欲及开支起了刺激作用。在香港疫情维持受控下,香港经济及劳工市场情况应会继续改善。社会必须努力实现更广泛的疫苗接种,并遵从防疫措施,为全面经济复苏打稳基础。


  香港第三季本地居民总收入7987亿港元 按年升7.9%

  中国新闻网: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6日发表2021年第三季的香港本地居民总收入及相关数字的初步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香港居民通过从事各项经济活动而赚取的总收入,以当时市价计算,较去年同期上升7.9%至7987亿元(港币,下同)。

  数据显示,同季以当时市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估计为7349亿元,按年升幅为6.1%。第三季的香港居民总收入较本地生产总值多出638亿元,相当于该季本地生产总值的8.7%,主要是由于投资收益净流入。

  扣除其间价格变动的影响后,今年第三季的香港本地居民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实质上升7.7%,而本地生产总值在同季实质增长5.4%。


  二、宏观经济

  投资缓中趋稳 结构不断优化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结构不断优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1-10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收窄0.3个百分点;以2019年1-11月份为基期,两年平均增长3.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0.19%。

  1.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显著

  1-11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以下简称“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7.5%,高于全部投资2.3个百分点。大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0.4%,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1.1%。

  2.制造业投资延续两位数增长

  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3%,增速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4%,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13.6%,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2.2%。

  1-11月份,制造业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3%,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技改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0%,比1-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

  3.高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加快

  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14.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两年平均增长17.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0.1%,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4.7%,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4.5%。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2%,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7.5%,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14.8%,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4.2%。

  4.社会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1-11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10.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21.3%;两年平均增长22.5%,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教育投资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11.7%,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


  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国家统计局网: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19.33,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3.22点。其中,绿色发展指数、创新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三个分指数分别为140.81、131.87、133.78,协调发展指数和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14.52和75.69。

  1.区域创新驱动力明显增强

  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指数增势强劲,2020年为131.87,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5.31点。伴随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京津冀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创新质量稳步提升。

  在创新投入方面,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4年的3.48%升高到2020年的3.99%,提高0.51个百分点;京津冀三地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之比由2014年的4.46∶3.52∶1(以河北为1,下同)变为2020年的3.68∶1.97∶1,河北与京、津的差距有所缩小。在创新产出方面,2020年区域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7件,比2014年增长2.2倍;区域技术市场成交额由2014年的358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987.8亿元,增长1.2倍。在创新效率方面,2020年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的专利授权量为 95.8件,比2014年增长61.8%。

  2.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稳步上升,2020年为114.52,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2.42点。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呈现积极变化。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城市群空间联系日益密切,2020年区域联系强度比2014年增长27%。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随着京津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三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城乡收入比由2014年的2.57:1(以农村收入为1,下同)缩小至2020年的2.51:1,河北由2014年的2.37:1缩小至2020年的2.26:1。

  3.区域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指数快速提升,2020年为140.81,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6.8点。节能减排、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明显。

  在节能减排方面,区域能耗持续下降,2020年京津冀三地单位GDP能耗分别比2014年下降28.7%、25.0%和26.1%(按可比价格计算)。在空气质量方面,区域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93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44微克/立方米,下降了51.0%;区域内13个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为72.4%,比2014年提升30个百分点。在绿色投资方面,2020年区域节能环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4.2%,比2014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区域开放发展有所波动

  京津冀区域开放发展指数受近年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呈波动变化,2020年为75.69,比2014年降低24.31点。其中,对外经贸及旅游受影响较为明显。

  在对外经贸方面,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7.8亿美元,下降30.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38.0亿元,增长16.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0%,下降3.5个百分点。在人员往来方面,2020年区域国内外游客人数比2014年下降3%。

  5.区域共享发展成果丰硕

  京津冀区域共享发展指数呈较快上升趋势,2020年为133.78,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5.63点。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拉动作用明显。

  在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方面,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加,2020年为2014年的1.8倍;京津冀三地人均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之比从2014年2.84∶2.40∶1缩小至2020年的2.49∶1.60∶1;区域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14年的5.9人增加至2020年的8.5人。在基础设施共建方面,区域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由2014年的367.6公里/万平方千米提高至2020年的474.6公里/万平方千米,增长29.1%。在教育质量方面,2020年区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比重为21.5%,比2014年提升5.5个百分点。在社会保障方面,2020年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065.2万人,比2014年增长16.9%。


  2025年数字经济将占据国民经济存量的半壁江山

  澎湃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2年《经济蓝皮书》。蓝皮书预测,到2025年中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总值预计将超过GDP的50%,届时数字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存量的半壁江山和增量的主要贡献来源。

  蓝皮书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数字经济产出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0.3%上升到38.6%,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约8.5个百分点。其中,2020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1.2%,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4%。

  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20年的7.4%提升至10.0%,较“十三五”时期提升明显。据此,2021年至2025年,将GDP设定为年均5%的增长速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比重需要从7.8%提高到10.0%,年增长率要达到11.57%,是GDP增长速度的2.3倍(“十三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1.2倍)。

  如果数字产业化的增长速度能达到上述目标,同时将产业数字化设定为与“十四五”时期数字产业化增速同样的年增长率,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总值预计将超过GDP的50%,届时数字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存量的半壁江山和增量的主要贡献来源。

  蓝皮书指出,“十四五”期间加快数字产业发展,中国在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具备突出的有利条件。一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数字消费市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拥有9.89亿的网民人数和70.4%的互联网普及率。2019年,中国的网上零售额渗透率达到26%,是发达国家的2.4倍,而智能手机的用户移动支付渗透率也达到了发达国家的2.8倍,高达81%。如此大规模用户,使数字服务业在国内市场就能同时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的双重优势。

  二是中国拥有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全国5G基站建设规模在2020年已近16万个,在50个城市正式开启大规模商用,行业创新应用超过5000个。截至2021年3月,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9.65亿个,同比增长4.5%,比上年末净增1856万个。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能够建立广泛的人—人、人—物、物—物连接,高质量的数字化传输能力将催生更丰富的内容在网络空间进行传递。

  三是中国已出现许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数字企业。入围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7家是互联网公司,其中有4家来自中国。截至2021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和波士顿咨询共同评选出全球90家“工业4.0时代的灯塔工厂”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了全球领先的商业创新能力、智能技术研发与投资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力,其中有31家企业来自中国,这其中将会有若干企业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全球数字产业的头部企业,带动中国数字制造和数字服务快速发展。


  前11个月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额近11万亿元

  新华网:海关总署29日发布数据,今年前11个月,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总值为10.96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1%。

  RCEP成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目前已有6个东盟成员国和4个非东盟成员国正式提交核准书,达到协定生效门槛,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海关公告说,在RCEP的701项约束性义务中,海关总署单独或共同作为负责部门的共计174项,占比24.8%,目前已全面做好实施准备工作。

  公告介绍,海关总署多形式、多载体帮助企业掌握RCEP进出口货物享惠通关、原产地证书申领、自主声明开具等要求,开展培训近1000次。

  截至目前,进出口环节需要核验的监管证件已从2018年的86种精简至41种,除保密等特殊情况外,其余的38种监管证件可全部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网上申请、联网核查和无纸通关,通关物流环节单证无纸化、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国际贸易领域,“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可谓通关“金名片”,各经济体之间AEO互认可为符合资质的企业提供更多便利。海关总署公告显示,在RCEP建立AEO制度的10个成员中,我国已与其中5国签署AEO互认安排,与马来西亚完成了互认磋商,正在与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4个国家积极推进互认合作。

  海关统计还显示,今年11月,全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5.87小时,较2017年压缩63.17%;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57小时,较2017年压缩87.23%。

分享到:
信息与分析